AI导读: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技术创新推动电力低碳转型,配电网迎来革新挑战,需应对用电安全、用能成本及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等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上海报道

2024年8月,国家正式发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将开展9项专项行动,旨在全面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电力体系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顺利通过表决,该法律强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并要求加强电源电网的协同建设,以进一步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及调控能力。这一法律的出台,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据《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已经使新型电力系统初具规模。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转型期,技术创新成为了推动电力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正逐渐融入各行各业,新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这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亟需我们探索更多的解决方案。

在EP电力展上,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中压业务高级市场总监林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在于实现高水平的电气化和低碳化,从而达成“双碳”目标。她指出,配电网作为连接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持续深入,配电网正迎来一场历史性的革新。

然而,当前能源转型仍面临着“用电安全”、“用能成本”以及“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三大挑战。分布式新能源的规模化接入配电网,新型用能形式的不断涌现,以及新业态的蓬勃发展,都对配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供电的充裕度和可靠性,加快提高配电网的承载力和灵活性,数字赋能、源网荷储互动以及交直流技术互补已成为了配电网发展的新方向。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