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地政府密集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发展目标并细化创新措施。杭州、重庆等地率先发布相关政策,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未来五年内将达到4000亿元。多家上市公司已不同程度布局机器人产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记者近日获悉,国内多地政府正密集出台一系列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旨在通过明确规划发展目标、细化创新措施,全面推动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杭州率先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紧随其后,重庆、南京及四川天府新区等地也相继推出相关政策,以期充分利用各自产业优势,加速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据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高超预测,未来五年内,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实现显著增长,预计将达到40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升,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52.6亿元;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则将在打通商业逻辑后,逐步由资源拉动转向市场驱动,预计到2030年,其产业规模将达到861亿元。

  在提升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各地政府及企业还积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例如,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加速推进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及多能具身智能体平台“开物”的技术突破,并已与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在情感智能、工业机器人、电子皮肤、电子芯片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索。

  此外,多地政府还通过提供资金补贴、设立产业基金等支持措施,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加速集聚与创新发展。四川天府新区提出多项支持政策,对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制企业及用户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重庆则鼓励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牵头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机器人相关企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云深处科技市场品牌经理钱晓宇表示,公司旗下的X系列四足机器人已在全国26个省份的电站、工厂、管廊巡检、应急救援等多种环境中实现应用。他强调,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有助于机器人企业及时交付产品、降低产品成本,而且政策鼓励的“机器人+”创新示范应用也为企业与更多行业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契机。

  高超还指出,截至2023年,中国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量已近八万家,其中上市企业超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超四千家。展望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传感、生物仿生、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多个关键零部件的性能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而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市场竞争也将愈发激烈。

  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已不同程度地布局了机器人产业。例如,汇川技术表示公司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进行跟进和探索,并已开发出电机、驱动、执行器模组等零部件产品;超捷股份则已向客户供应金属材质的人形机器人小批量样品;豪森智能则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并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