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商业航天历经十年发展,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崛起,与“国家队”共同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文章探讨两者关系及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自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涉足商业航天领域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实现了从零到一、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飞跃。十年间,众多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逐步打造出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

相较于普通行业,商业航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脱胎于传统航天领域。众多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与‘国家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其创始人中不乏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科研机构工作的经历。这也使得尽管民营企业从市场主体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整个行业依然呈现出‘国家队引领、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迅速崛起,如何协调好‘国家队’与‘民营队’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并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国家队’掌握着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体制机制上却不如‘民营队’灵活。在当前庞大的卫星组网需求面前,仅靠‘国家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这两股力量各展所长,相互融合促进,在公平的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航天作为采用市场化机制,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航天活动,除了技术实力外,成本与效率也是其最核心的两大要素。这意味着,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确保公平与透明,让所有市场参与者,无论其所有制形式如何,都能真正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前景。

据记者采访了解,由于民营航天领域开放时间不长,供应链上下游仍以‘国家队’企业为主导,且供应商数量有限,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在零部件选取时,可选项较少,且缺乏议价能力,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有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负责人坦言,在某些领域,民营公司仍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且在参与招投标时难以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壁垒仍需进一步消除。

成本与效率历来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所在。只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给予每一个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相信未来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必将打造出又一个‘中国智造’的成功典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