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高商誉股票在年报期间面临商誉计提引发的业绩爆雷风险,投资者需保持警惕,对高商誉公司采取审慎态度,避免投资陷阱。

高商誉股票在商誉计提后,往往面临业绩爆雷的风险,特别是在年报发布期间,这种风险尤为显著,投资者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对高商誉公司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高额商誉本身就蕴含着风险,它通常源于上市公司高价收购资产的行为。这些资产在购买时通常表现出色,具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上市公司看好其未来发展,以现金或发行股份的方式完成收购。然而,收购价格往往高于标的资产的净资产,溢价部分便形成了商誉。

为确保标的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交易方通常会承诺三年左右的业绩期。若标的资产盈利能力达到预期,则对上市公司无负面影响。然而,业绩承诺期后,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可能急剧下滑,这往往源于创始团队离职、客户流失等多种因素,导致高商誉公司面临盈利快速下行的困境。

当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下滑,其内在价值无法支撑高商誉时,商誉的大幅计提便成为必然。这部分计提的商誉将计入上市公司的业绩亏损,从而引发投资者所说的业绩爆雷。在季报和半年报中,商誉减值风险相对较小,但年报期间商誉计提的可能性增大。部分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增长良好,但年报却大幅不及预期,这很可能是商誉减值所致。

对于高商誉股票的持股者来说,商誉计提是短痛,而不计提则可能带来长痛。大资金在评估上市公司价值时,会充分考虑高商誉问题。即便上市公司不进行商誉计提,只要资产盈利能力下降,股价同样会受到压力。此外,个别上市公司还可能通过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调节业绩,这涉嫌违法违规,存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风险。

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和每股收益仅是财务记账方法,无法完全准确反映公司真实价值。对于商誉、存货、应收账款等财务指标的处理,只要符合会计准则即合规。然而,投资者需特别关注高商誉、高存货、高应收款的公司,这些因素可能成为业绩爆雷的导火索。尤其是在年报阶段,高商誉的爆雷风险更为突出。因此,投资者在年报期间应谨慎对待高商誉股票,等待年报披露后,根据上市公司的最新经营情况再做投资决定。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