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干预理财子公司通过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熨平产品净值波动的行为,要求采用中债、中证等提供的估值,进行整改并反馈进度。此举对债市构成影响,信托角色尴尬。

12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知,针对近期理财子公司普遍采用的“自建估值模型”,金融监管部门已采取行动,严禁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收盘价、平滑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手段人为调节产品净值波动。

据机构透露,监管明确要求无论是直投还是委外投资,均不得出现上述三种违规行为。通知强调,应使用中债、中证、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当日估值,确保资管计划的穿透管理,维持资管产品与公司同类资产的估值原则、政策、技术、方法的一致性。

此外,监管要求理财子公司进行整改,将产品产生的正偏离收益返还原产品客户,禁止用于新产品的夸大宣传和打榜活动。理财子公司需在1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包括整改计划和措施,并需按月反馈整改进度。

知情人士透露,上周金融监管部门曾召开小范围会议,要求理财子公司严格遵守资管新规,不得违反会计准则,避免重蹈“资金池”“资产池”的覆辙。然而,此次整改的具体路径尚未明确,如新老业务如何划分,存量业务如何处理等问题。

机构对整改细节存在困惑。此前,自建估值模型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中债估值、中证估值外,通过信托通道投资的债券采用的一种新型估值模型。该模型由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研发,并由华南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率先使用,因能有效平滑产品净值波动,随后被其他理财子公司效仿。

自建估值模型主要适用于信用债,如银行二级债、永续债等,并逐步扩展至短期限信用债和权益类资产,如Reits、优先股等。该模型采用过去6个月债券的平均价格作为估值依据,或将影响5-6万亿元的理财底层资产估值,覆盖几乎所有类型的理财产品。

尽管自建估值模型能有效降低债市波动对产品端的影响,但其存在流动性风险,对不同时间段赎回的客户存在不公平性,甚至可能被用作调节理财产品间收益的工具。例如,将资产收益集中分配给“打榜产品”和新发产品,诱导客户反复申购赎回,或将普通投资者收益转移至小规模“壳产品”中,以提高产品收益率。

在监管介入后,多家理财子公司表示正在自查,但对执行层面的细节仍有疑虑。有股份行理财子公司人士指出,先前自建估值的做法已在一些股份行理财子、部分大行理财子中被普遍使用,但具体是否属于被叫停的自建估值模型范畴,取决于各理财子公司的方案设计。

多位私募、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认为,监管叫停自建估值模型是合理的,因为自建估值体系有违资管新规的主旨,不利于资管新规的落实推进。债市过热也受到抑制,自建估值被叫停成为债市近日最大的扰动因素之一。

债市收益率在消息发布后普遍回升,但午后有所修复。信用债方面,尤其是银行二永债券种下跌明显。监管叫停自建估值模型对债市构成影响,成为债市行情的“加速器”。在接近年关,各家机构为来年储备资产、同业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债市更加拥挤异常,直到监管出手干预才恢复冷静。

在本轮银行理财自建估值模型风波中,信托的角色也颇为尴尬。由于银行理财在银行间开户存在制度障碍,找信托公司投债成为刚需。信托不仅为银行理财提供了自建估值模型,还提供了平滑估值、收盘价估值等便利,成为银行理财平抑净值波动的必备品。然而,这些操作也屡次被监管要求整改。

在本轮理财自建估值模型的交易结构中,银行理财投资信托,信托购买估值模型并在合同上注明估值技术,再按照银行理财的指令投债。虽然购买模型的费用由信托承担,但银行给到的信托委托费用往往高于一般的信托通道费,因此部分信托公司还是愿意承担购买模型的费用。信托愿意在其中承担这样的角色,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信托业正在大转型期,需要银信合作的增量来填补业务空白;二是资管业对业务规模的追求并未减退,行业竞争激烈;三是部分信托公司将银信合作包装为“主动管理信托”。

(文章来源:21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