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天津智算中心由河北区与华为联合投建,提供300P算力,已孵化128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助力224家企业,算力使用率95%以上,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新华社天津12月11日电(记者王宁)天津市河北区聚贤道旁,一座红白相间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简称“天津智算中心”),由河北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投建。

步入建筑内部,机房内整齐排列着黑色机箱,提供高达300P的人工智能算力。展厅大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算力如何赋能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以及十余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的合作培育情况。

天津智算中心孵化了一系列创新应用,包括“海河·岐伯”大模型,能智能“望闻问切”,生成个性化中医调理方案;“海河·谛听”大模型,专注于言语深度理解,捕捉“弦外之音”;“鹏域·脑海”大模型,则显著提升国产算力平台的训练效率。

自2023年上线以来,天津智算中心已创新推出128个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为224家客户提供算力资源,算力使用率高达95%以上。

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作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关键基础设施,天津智算中心为何落户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天津市河北区数据局局长杨天虎解释,这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调整,河北区急需新出路,算力成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基础。

因此,河北区与华为合作,投资12.7亿元建设这一算力中心,规划算力400P。目前,天津智算中心已助力本地石化、医药和新材料等9条重点产业链解决技术难题,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并向城市交通、景区管理、制造业、港口等场景开放,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

海河沿线7.3公里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示范线路是天津智算中心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天津智能车联网示范展示中心,无人驾驶小巴依托算力支撑,实现路况全息展示和精准管理。

天津智能车联网示范应用平台,新华社记者王宁摄。

天津电信智能网联事业部负责人徐亮介绍,无人小巴在测试期间已服务2990人次,累计行驶636公里,预计明年正式运营。城市级车联网云控平台的建成,还将推动支线物流等细分赛道发展,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天津通广科技园,曾是天津无线电厂所在地,新中国第一台“北京牌”电视机诞生于此。如今,园区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中关村硬创空间、创佳科技园等科创服务平台,新兴产业加速聚集。

天津市创佳时代科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娟表示,随着科技元素的增加,通广科技园有望成为天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科芯创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崔少良对园区的“软环境”表示赞赏,中关村硬创空间提供的中试平台和园区开辟的医疗器械注册绿色通道,助力公司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未来计划每年推出3-5个新产品。

近年来,天津市河北区数字经济发展迅速,获批第一批市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实体化运营天津数据资产登记评估中心,数字要素加速聚集。

天津市河北区常务副区长李强表示,未来,河北区将充分发挥天津智算中心的平台作用,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打通,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融入天津市高质量发展大局。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