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新质生产力
AI导读:
上海通过“工业上楼”模式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构建船舶碳捕集完整闭环,形成创新平台生态,推动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发展,激发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陈玺撼戚颖璞
在一场“人民城市”建议专项征集活动中,模速空间的年轻人大胆提出:“能否楼上孵化器,楼下普拉提?”这一需求看似简单,却映射出城市空间优化与创新环境融合的新期待。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承诺“马上研究”,因为他们深知,优质的创新环境往往源自于不经意间的灵感碰撞。
上海,这座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正积极探索“工业上楼”模式,旨在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新加坡的“工业上楼”理念在上海找到了实践舞台,蓝帆医疗等企业纷纷响应,在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不足44亩的土地上,高楼林立,集研发、生产、孵化、配套服务于一体,成为“工业上楼”的生动案例。
为了推动“工业上楼”模式的有效实施,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尊重产业规律和企业需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同时,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编制了全国首份“工业上楼”地方设计标准,为不同行业、企业提供差异化、适配性的解决方案。
在人才、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上海,要素集聚是优势,但如何使其相互适配,激发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为新的挑战。为此,上海逐步调整政策,允许在工业园区建造配套宿舍,促进产城融合。闵虹·智造源作为中心城区第一个“工业上楼”标杆,不仅提供了高效的生产空间,还通过探索出全市首例产业园区人才公寓申办居住证路径,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捕碳领域,上海同样走在了前列。今年4月底,一艘远洋船舶在洋山港卸下了一只白色的标准集装箱形储罐,内装的液化二氧化碳被用于长兴岛上一家制造企业的焊接、冷却等作业。这是上海在全球率先构建起船舶碳捕集、存储、利用的完整闭环的生动实践。
此外,上海还通过政府牵引、业界共同参与的方式,形成大量的创新平台,为整个行业的上下游提供更好的生态。同时,上海还注重培育“链主”企业,通过开放需求场景,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升级,更好、更快地进入千家万户。
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同样不遗余力。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和在建,彰显了上海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上海还注重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提供稳定支持的土壤。
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今年截至11月底,上海共有6款国产Ⅰ类创新药、10款Ⅲ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上海市药监局通过服务型监管,助力上海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
在免疫治疗等前沿领域,上海同样率先落子。全国首个国家和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落地浦东,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上海还在不断探索构建创新生态的新理念和方式,新的浪潮已在路上。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