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实施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AI导读: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实施力度,向市场释放充足流动性,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同时,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增量政策,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市场反应积极。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实施力度,不仅向市场注入了充足的流动性,还有效推动了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明显下降。这一系列举措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有效稳定了市场信心和预期。
自9月下旬起,金融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其中包括大力度的降准、降息措施,以及对房地产金融政策的优化调整。此外,还创新推出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旨在鼓励长期资金入市。这些政策举措得到了市场的积极正面响应,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总量调控方面,今年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有效调节了市场流动性。其中包括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国债买卖以及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确保了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在结构调整方面,央行设立了多项专项再贷款政策,如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以及增加1000亿元的支农支小再贷款。这些政策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截至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更是高达33万亿元。
在价格调控方面,我国多次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下行。今年以来,LPR已下调3次,其中1年期LPR从3.45%降至3.10%,5年期以上LPR从4.20%降至3.60%,降幅均为历年最大。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约为3.15%,均处于历史低位。
此外,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也进一步畅通。今年,人民银行支持优化了金融业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有效治理了资金空转现象;同时整治了“手工补息”行为,引导存款利率下降,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在汇率方面,我国也强化了预期引导,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在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有力度的降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董希淼认为,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欧美发达经济体步入降息周期,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了更大空间。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将由“稳健”变为“适度宽松”,这将有助于加强预期管理,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展望未来,董希淼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更具前瞻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是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应对外在冲击;二是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上适度降低成本;三是运用好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此外,董希淼还建议,在货币政策方面应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强化金融对促消费、扩内需的支持服务,并采取更多政策措施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