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政策,强化冰雪经济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冰雪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助力企业融资,冰雪装备器材科技含量提升,金融服务不断提升为冰雪经济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正式发布了《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冰雪经济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这一政策首次将金融支持引入冰雪经济领域,对解决冰雪企业融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效推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使冰雪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金融支持冰雪经济

  根据《意见》,金融机构被鼓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流程,加大对冰雪企业的信贷投放。此外,还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冰雪企业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及资产证券化。同时,地方政府也将通过贷款贴息、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冰雪企业的融资成本。

  当前,我国冰雪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已从27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900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9700亿元,有望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在旺盛的冰雪消费需求推动下,冰雪经济已成为社会共识。

  黑龙江作为冰雪资源大省,是冰雪经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近日举办的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活动中,多家银行机构与文旅企业签订了授信协议,授信金额达数十亿元。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正将“冷资源”转变为“热产业”。

  然而,冰雪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季节性限制导致运营周期短暂、非雪季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此外,质押品不足也是冰雪企业融资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如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就率先运用“生物性资产”海豚、白鲸作为增信措施为极地馆授信,成功助力企业融资。

  冰雪装备器材是冰雪运动的基础,也是冰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在长三角地区,不少企业依托制造业基础,不断推进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

  此外,冰雪装备器材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成为推动冰雪装备器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例如,VR模拟滑雪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滑雪场景,让冰雪运动爱好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滑雪的乐趣。

  随着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服务也在不断提升。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亚冬会和全国冬季运动会,中国农业银行黑龙江哈尔滨尚志支行在滑雪场地周边布放了多台POS机和存取款一体机,并开设了金融便利店,为游客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同时,保险业也在为冰雪经济保驾护航,推出了多种冰雪保险产品。

  各金融机构也在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助力激发冰雪消费活力。黑龙江省体育局与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共同发行的“冰雪体育”信用卡、借记卡,满足了不同冰雪爱好者的多种用卡需求。此外,银行业还可以尝试创新支付结算方式,如发行联名卡等,用特色化的产品吸引客户体验相关的支付结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