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AI导读: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成为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施,绿色发展底色更浓,共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广泛共识,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呼唤着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诞生与实践。
自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部署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引领和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新进展和新成效。
新时代赋予了新质生产力强劲的推动力与支撑力,当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观察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坚定信心与底气,读懂优势与未来。
(一)新产业崛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生,福建晋江的纺织鞋服产业通过大数据智造平台实现了智能化升级,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同时,推动钢铁、有色、机械、轻工等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在新兴产业方面,四川彭州的“天空之眼”基地已成为无人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等低空经济产业链。此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也形成了先进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
未来产业方面,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实验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千行百业赋能。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将成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催生了一系列新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显著特征,基础在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在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区域协同发展:新动力源加快形成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多场有关区域发展的座谈会,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形成和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不断积势蓄势成势。山东海阳的航天大道上,23个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安徽界首通过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等资源,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创新百强县的华丽转身。内蒙古准格尔旗、四川射洪等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增长极加速成长。
城市因“新”而活、区域向“新”而进,曾经的“后方”地区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的“前沿”。贵州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数谷”,成为大数据领域的“新名片”。西部地区已形成多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积极变化。
(三)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中国新疆洛浦县,“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既产生了发电效益,又促进了农业增收;在阿根廷罗马布兰卡风电场,中国的“大风车”每年为当地输送大量清洁能源。
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将超过1200万辆,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到万亿元水平。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我国正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幅提高。
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新型生产关系正在形成。政府通过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以及市场机制调节等方式,与微观主体不断创新相结合,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有力推动了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去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中国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