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山东锚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绿色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九曲黄河,自山东奔腾入海,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锚定“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在黄河三角洲,一幅黄蓝交汇、海天一色、鸥鹭云集、水草茂盛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漫天黄沙的荒滩,如今已变成300多种迁徙候鸟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今年7月,包括山东东营黄河口在内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次彰显了山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介绍,山东持续加强黄河三角洲保护修复,累计修复湿地超过30万亩,恢复盐地碱蓬5万亩,修复海草床1500亩,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13.1万亩。济南黄河沿岸的“生态卫士”们更是默默守护着这条母亲河,他们每周要在24公里长的黄河大堤上巡查3次,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黄河生态廊道的河畅、岸绿、路通、景美。
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山东还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菏泽市鲁西新区,沈药合泽药业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重要的高端注射剂生产基地。同时,山东还不断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业向沿海转移,规划建设海上风电、胶东半岛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升级。
2023年,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大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已达10642.6万千瓦,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山东在新能源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持续创新。
自东明县入鲁至东营市入海,黄河在山东河道长达628公里。山东充分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积极主动开展黄河流域省际交流合作,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山东还不断完善保护母亲河的制度体系和法治力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表示,5年来,山东通过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强化与黄河流域省份的东西合作,绘就了一幅古老黄河新画卷,奏起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图片展示了黄河三角洲的壮丽景色和山东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显著成效。)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