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路》退票风波引思考:演出市场明星效应与退票责任
AI导读:
《成功之路》上海站演出遭遇退票风波,引发对演出市场明星效应的思考及退票责任归属的探讨。观众对演出内容误解,主办方宣传不足,律师建议明确提醒观众演出内容,避免误会与混淆。
本报记者钟菡诸葛漪
近期,伍佰and China Blue摇滚歌剧《成功之路》上海站演出遭遇了连续两晚的退票风波。该事件引发了对演出市场中“明星效应”的思考,以及退票责任归属的探讨。在上海站最后一场演出中,现场随处可见蓝色指示牌,明确告知观众该演出并非伍佰的个人演唱会,而是有故事情节和其他演员共同表演的摇滚歌剧。
演出市场中的“含明星量”已成为影响票房的关键因素。主办方为了吸引观众,往往在宣传中突出明星效应。然而,当观众发现实际演出内容与预期不符时,退票问题便随之而来。在《成功之路》的演出中,尽管主办方反复强调退票规则,并在票务平台增加“购票须知”弹窗说明,但仍有部分观众因误解而要求退票。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尽管经历了前两场的退票风波,但当晚的演出氛围和秩序良好。观众osprey表示,她接到了票务平台的提醒电话,强调《成功之路》是剧场演出而非演唱会,并表示很喜欢这部作品的创意。音乐剧爱好者夕夕也认为,演出物有所值,尤其喜欢女歌手的独唱。
然而,类似的退票事件并非个例。去年底,舞剧《昭君》因实际出演者并非宣传中的首席舞者唐诗逸而引发退票风波。今年11月,话剧《初步举证》也因主演变更而引发观众不满。这些事件都反映出观众对演出内容的误解和主办方在宣传上的不足。
对于观众买错票的抱怨,主办方感到冤枉,认为早已公布明确的演员表。但观众则认为,购票时并未明确告知主演变更情况。几番博弈后,票务平台往往最终开启退票通道。
对于退票责任归属问题,律师李宇明表示,演出方的广告宣传、门票票面说明等构成了演出服务合同的“约定”。如果实际演出内容与这些约定不符,观众有权要求退款或进行部分补偿。他建议主办方在售票阶段甚至演出开始前明确提醒观众演出内容,避免产生误会与混淆。
同时,李宇明也提醒观众应使用合理、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不宜在公共场所或文化活动中做出扰乱秩序的过激行为。他呼吁观众在参与公共演出活动时做好甄别,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