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政策,市场反应热烈。但‘回购贷’存在短板,需引起市场及监管部门关注,以确保政策有效性。

为稳定资本市场发展,央行于今年10月推出了两项创新政策工具:针对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的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这些措施迅速获得市场热烈反响,股市也因此摆脱了此前的低迷状态。

市场各方积极响应央行政策,券商与基金公司积极申请互换便利,同时众多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也竞相申请“回购贷”与“增持贷”,确保了央行对资本市场的扶持能够切实落地。

央行推出的这两项政策工具对市场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然而,深入观察发现,“回购贷”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需引起市场特别是央行及监管部门的关注,以确保政策能更有效地支持资本市场,使股市及投资者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与“增持贷”相比,“回购贷”显示出明显的短板。尽管两者都属于银行贷款业务,要求当事人偿还贷款并承担2.25%的年利率,但“增持贷”对于大股东而言更具吸引力。大股东可利用市场波动低位增持、高位减持,以此归还贷款并赚取差价。部分上市公司慷慨分红,分红回报率甚至高于贷款利率,进一步增加了“增持贷”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回购贷”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主要用于股权激励、注销股本、可转换债和库存股份。在这些用途中,仅部分情况能回笼资金,且不一定能满足还贷需求。尤其当股份用于注销时,上市公司贷款的本金都会消失,无法再通过回购资金还贷,这无疑成为“回购贷”的硬伤。

注销式回购作为最有利于投资者的回购模式,却因“回购贷”的存在而受限。对于资金紧张的上市公司来说,若采用注销式回购,则需动用自有资金还贷,增加财务压力。因此,这类公司即便申请“回购贷”,也不会选择注销式回购,而其他回购方式对于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有限。

这些问题凸显了“回购贷”的短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未来,央行在制定支持资本市场的政策时,应更具针对性,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文章来源: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