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明确与贷款中介“断交”,强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开展贷款业务合作。业内专家指出,部分基层机构或客户经理为完成业绩指标,私下与贷款中介加大合作力度,但不良贷款中介的存在给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银行应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业绩观,杜绝与不良贷款中介合作。

近期,国内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声明,明确与贷款中介“断交”,强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开展贷款业务合作。仅在12月9日,太原农村商业银行、赤峰元宝山农村商业银行、新绛县新田村镇银行等便纷纷表态。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银行备战来年“开门红”的临近,部分基层机构或客户经理为完成业绩指标,私下与贷款中介加大合作力度。然而,市场中不良贷款中介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给银行带来了声誉风险。

多家银行在声明中强调,客户除需支付合同约定的贷款利息外,无需承担任何“中介费”“介绍费”等不当费用。同时,银行还提醒公众警惕中介机构或个人以“无需抵押担保”“特殊渠道”“当天放款”等虚假宣传诱导客户办理贷款。

此外,多家银行已开通举报监督渠道,鼓励公众积极举报涉及贷款中介的违规行为。记者梳理发现,12月以来,内蒙古、山西、安徽、云南、浙江等地的银行均有所行动,包括建设银行台州分行、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在内的多家国有大行也参与其中。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当前银行密集发声的主要原因在于备战来年“开门红”阶段,加之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或客户经理倾向于通过贷款中介获取客户。

然而,尽管银行官方层面明确与贷款中介划清界限,但出于业绩考核的压力,部分业务人员私下仍乐于与贷款中介合作。一位客户经理透露,这种合作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还能提高贷款成功率,并与中介分享手续费等收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贷款中介混杂于市场当中,他们收取高额服务费、发放高利贷、采取暴力催收、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频发,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例如,有贷款中介人员假冒银行信贷部客户经理,诱骗客户到某银行网点签约,实则是贷款中介公司所在地。

对此,董希淼建议,银行应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发展观,杜绝与不良贷款中介合作;同时,加强对基层机构、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排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罚。对于正规的贷款中介,银行应实行总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有删改以适应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