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多地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AI导读:
经济日报记者调研发现,北京、重庆、安徽等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民生为大,通过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创新、就业优先战略等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互动,人民福祉不断改善。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被视为重大任务。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北京、重庆、安徽等地调研发现,各地政府坚持民生为大,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互动,人民福祉持续增强。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区域环境提升工程通过科技赋能,优化道路空间布局,打造以人为本的口袋公园,让700多年老“小街”焕发新生。在重庆市两江新区,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运用智能化设备,实现100%质量监测追溯,推动汽车产业向“新”向“智”转型。安徽省安庆市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则通过研发甲醇机等新技术,助力国家“双碳”战略,提升绿色生产水平。
此外,各地还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北京昌平区通过“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解决百姓烦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重庆江北区寸滩街道利用“寸心如e家”小区智治平台,实现居民诉求一键响应,增强基层智治能力。安徽省铜陵市则通过智能监管终端,提升瓶装液化气等城市生命线的“技防”能力。
在就业方面,重庆市大渡口区创新打造“义渡就业列车”公共就业服务品牌,精准对接居民求职、企业用工、社区治理三方需求。安徽黄山市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等,在创造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成为吸纳就业的强大力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北京、重庆、安徽等地从实际出发,坚持民生为大,不断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只有持续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