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普查成果丰硕,实现了多个首次查清,并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旨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最新进展。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丁斌指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携手各地及相关部门,启动了全国性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其中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尚属首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此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取得了哪些关键成果和新发现。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回应称,中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种类极为丰富。尽管过去在育种研究中已有部分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但全国性系统性的种质资源普查此前从未开展过,本次普查也仅针对养殖领域,大量野生资源尚未涉及。

发布会现场图,由每经记者张蕊拍摄。

刘新中进一步介绍,全国7万多名普查人员经过三年的辛勤工作,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全面摸清了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家底,并编制了《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名录(2023年版)》和《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普查成果丰硕,实现了多个首次查清:

首先,首次全面查清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底数。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已从过去的几种增加至200多种,而此次普查对312个重点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全国2780个县级区域内的种质资源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共普查到857个种质资源,分为8大种类,隶属155个科,369个属,643个物种,数量居世界第一。

其次,首次明确了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区域分布。普查结果显示,沿海省份种质资源分布数量高于内陆省份,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广东、浙江、广西、福建四省区种质资源数量均超过300个,其中广东最多,达到374个。而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水产养殖小省的种质资源数量也不少,均在百种以上,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领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最后,首次摸清了全国水产养殖主体的底数。我国水产养殖起步于池塘养殖模式,养殖主体众多但一直缺乏精准数据。此次普查采用种质资源和种质资源所在地的主体单位同步调查的方式,共调查到92万家水产养殖主体和2万余家水产苗种生产主体,为我国水产养殖监管和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基础。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表示,今年已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旨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他提出,要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为育种创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