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在政策、技术、应用等多因素驱动下蓄势待发,吸引华为、中兴通讯等产业巨头纷纷入局。低空经济如高科技赋能的房地产,将催生新的产业生态。但行业仍面临技术、生态融合等挑战,空域管理和安全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人在深圳人才公园游玩,只需用手机扫描附近的无人机点餐二维码,约20分钟后,无人机便会将美食送达。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低空经济商业应用正在现实世界逐步实现的冰山一角。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及市场需求共同推动下,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正蓄势待发,吸引了华为、中兴通讯、美团、顺丰、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产业巨头的积极参与和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低空经济如同高科技赋能的房地产,在原二维平面上新增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可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催生出新的产业生态。未来,低空飞行器有望像地面车辆一样,实现低空自由规范运行。

然而,目前全球低空经济行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面临技术瓶颈、生态融合难题以及应用领域的挑战。同时,空域管理、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也亟待完善。

中兴通讯5G-A通感产品总监赵志勇表示,预计低空经济应用将首先在物流、载人飞行两大领域取得突破。

近年来,“低空经济”一词迅速进入公众视野。以华为、中兴通讯、美团、顺丰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纷纷涌入,行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尽管产业尚未全面爆发,但资本市场已提前反应,A股低空经济指数在一段时间内累计上涨超过60%。

华为与中国电信成立了“低空智能网联实验室”,推动低空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并联手中国移动等打造了“5.5G+低空智联网”。此外,华为还公布了硫化物固态电池专利,以满足低空飞行器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高要求。

中兴通讯则依托5G-A通感算智一体化技术构建低空智联网,与运营商及第三方合作伙伴在多个省市完成了多个低空通感试点项目,覆盖物流配送、重点区域低空安全等多种应用场景。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9月,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其中上市企业1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1家,高新技术企业3991家。赛迪顾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则将达3.5万亿元。

中兴通讯无线未来实验室主任崔亦军表示,低空经济是将低空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的过程,涉及AI、数字孪生、北斗+RTK导航技术、5G-A通感一体化等新技术。这些技术使低空空间转变为数字空间,并对其进行规划、发展、监控。

崔亦军认为,多维技术的快速突破与全面演进是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作为低空经济的主体,无人机需要实现轻量化,并持续提升避障、悬停、容错、迫降等关键技术。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低空经济的重要技术推动力之一。它充电方便、噪音小,能广泛用于城际交通、旅游观光、医疗、应急等领域。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可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技术等已逐步用于eVTOL的研发制造。

应用驱动是实现低空经济商业闭环的关键。载人服务、载物服务、低空安防、低空作业、治安救助等已成为低空经济应用的主要场景。政策驱动也是低空经济战略持续升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不断深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低空经济产业链体系来看,上游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空管系统方向;中游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通用飞机方向;下游主要应用在低空物流、低空旅游、医疗救护、农业、飞行培训和运营维护等方向。低空经济将带动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多位专家表示,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但仍需面对法律法规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公众接受度有限以及安全性问题等挑战。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空域管理,并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

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先行先试,已规划出600米以下低空经济领域商业活动范畴,并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83条,实现无人机载货及综合应用飞行量约30万架次。中兴通讯依托5G-A通感算智一体化技术构建了低空智联网,以解决低空通信和感知技术方面的问题。

赵志勇表示,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广泛,长期来看,物流和载人飞行领域将率先爆发。每年全国物流配送量巨大,同时个人通勤市场也潜力巨大,这两个领域将成为低空经济的支柱产业。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认为,低空经济的商用爆发可能还需要3至5年的时间,这取决于技术成熟度、监管框架的完善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因素。

在载人方面,低空经济的安全性能需要得到充分保障。目前,低空飞行器在技术成熟度、运营经验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要达到传统航空运输的安全水平还需克服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