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共享充电宝价格从最初的1元/小时上涨至部分品牌高达6—8元/小时,备受消费者诟病。行业前景考验企业诚信,只有真诚对待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盈利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共享充电宝,这一曾经被誉为解决手机电量焦虑“神器”的产品,如今在商场、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依然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市场迅速扩张,其价格从最初的1元/小时飙升至部分品牌高达6—8元/小时甚至更高,引发了消费者的广泛不满。

原本被视为“及时雨”的共享充电宝,如今却频繁遭遇价格上涨、恶意扣费、充电异常等问题,使得这一便捷服务变成了“烫手山芋”。消费者不仅面临着好借难还的困境,还对整个行业的形象产生了质疑。共享充电宝行业因此频频登上热搜,被戏称为“年年当刺客”的“黑红”代表。

共享充电宝行业自2014年兴起,2017年达到巅峰。经过多轮洗牌后,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截至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404万个。然而,盈利模式单一、租赁收入占比过高,使得部分企业在盈利压力下选择通过涨价来获取更多利润。这种将风险和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尽管手机电池续航问题尚未取得革命性进展,用户的应急充电需求依然持续存在,为共享充电宝行业提供了发展空间。然而,企业是选择雪中送炭还是趁人之危,不仅考验着其诚信根基,更决定了其能否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长远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共享充电宝行业。只有做到“好借好还”,才能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赢得更多信赖。因此,企业应真诚对待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企业盈利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当然,要让共享充电宝守住共享和“救急”的初心,不仅需要企业加强自律、立规矩,还需要政府严格执法监督、强化他律。只有共同维护消费者权益,才能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推动共享充电宝行业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