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谈数字金融创新:智能化起步,需实现三个可信任
AI导读: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2024南财数字金融领航者论坛上表示,数字金融智能化已起步,人工智能应用于数字金融创新需实现三个可信任。同时,他强调数据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解决数据问题的建议及数字金融创新的路径。
12月6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主办的“2024年滴水湖新兴金融大会”顺利召开。在“2024南财数字金融领航者论坛”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发表演讲,指出数字金融智能化已起步,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仍处于辅助和助理的早期阶段,主要应用于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
李礼辉归纳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四个创新方向:一是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生成新内容;二是从单模态到多模态,GPT4o等大模型具备多模态组合的感知、学习和交互能力;三是从助理到代理,具身智能体技术正被研发,以培育代理;四是从推断到推理,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形成更广阔的推理空间。
他强调,人工智能应用于数字金融创新需实现三个可信任:人机交互可信任的拟人化、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信任的精确性、金融智能体应用的可信赖的专业性。例如,智能机器人能提供可信任的服务方案,多模态技术工具可用于健康医疗保险的质检和分类,智能金融体可在专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此外,李礼辉指出,中美两国在数据资源上各有优势,但中国存在公用数据行政分割、非公共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他提到,中央的“数据二十条”及财政部的《关于数据资源入表的会计准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规范,包括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个人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共同使用、建立数据资产市场、弥补数字鸿沟。
在数字金融创新方面,李礼辉认为,创新并非简单地为传统体制和流程加上数字化外套,而是需从根本上改革体制、重构流程、再造底层系统。他强调,数字金融创新必须以金融安全为前提,面对模型歧视、算法趋同、隐私保护等特殊挑战,需实现符合伦理标准的金融平等,保障符合安全标准的金融效率,营造符合经济规律的创新模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行业级垂直模型与企业级垂直模型融合发展,降低模型开发成本,扩展应用范围;同时建设安全高效的数字金融创新制度,加快数字金融监管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一体化参考式的金融监管系统以及数字金融技术审核认证制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