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AI大模型领域进入淘汰赛阶段,腾讯云北区云原生总经理田丰与MiniMax副总裁刘华探讨行业格局演变及大模型未来商业化路径,强调技术创新与突破的重要性。

历经数年的飞速发展,AI大模型领域现已步入淘汰赛的关键阶段。热潮逐渐退去,面对充满变数的赛道,仍在竞争中的AI大模型创业者如何能够笑到最后?

近日,腾讯云北区云原生总经理田丰与MiniMax副总裁刘华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的采访,共同探讨AI行业的格局演变及大模型的未来商业化路径。

MiniMax作为国内的AI独角兽企业之一,刘华表示:“在国内,实现大模型的商业化需要坚持技术创新与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体验和生态,再用商业化收益反哺技术,形成良性循环。当技术创新不断加强,产品体验日益优化,商业化便会水到渠成。MiniMax致力于让用户通过AI创作出更丰富、有趣的内容,让企业借助AI提升生产效率,而非急于短期商业化。”

他进一步指出,提供商业化服务并形成营收,意味着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性,是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在大模型赛道上,各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发展路径,但基础大模型领域将主要局限于少数几家企业。他相信,优秀的大厂和创业公司会脱颖而出,而部分参与者可能会转向AI应用领域,这一市场同样广阔。

刘华还提到,国内AI产业总体泡沫不大,但过去的问题是太多企业声称能做基础大模型,导致资源浪费。每个行业都有良好的应用场景,资源应更合理地调配,实现术业有专攻。

腾讯云与MiniMax的合作已持续三年,腾讯云为MiniMax提供了高性能智算产品,助力其专注于模型训练和工程化。

田丰强调,产业实践是检验AI的唯一标准。AI大模型竞赛是场长跑,需要投资者和创业者保持信心和耐心。技术最终需落地商业化,实现盈利。目前看,大模型短期内带来高经济效益仍不现实。

MiniMax坚持做标准化产品,刘华认为,大模型创业公司应主要投入基础大模型研发,避免过度定制化项目影响模型落地速度。定制化项目耗时长,不如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模型迭代。

在AI大模型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技术路线与方向的抉择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同时,应坚守自身发展模式和技术路线,不受其他公司影响轻易调整。

MiniMax明确了三个大模型研发核心方向:降低模型错误率至个位数、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无限延伸以及完善多模态功能。刘华指出,上一代GPT系列模型错误率较高,约30%,限制了其在严肃生产场合的应用。若大模型要进入生产、研发、科研、设计等领域,错误率需大幅降低至2%至3%。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