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通过国家验收,该装置将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和核能材料研发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有望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雪)12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2月7日至9日组织专家对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结果显示,该项目组已圆满完成计划书规定的各项任务,并达到设计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重离子加速器作为加速比阿尔法粒子更重的离子的设备,其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此次验收的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总负责,旨在解决当前国际上多功能、小型化的低能量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的短缺问题。

赵红卫院士表示,他们团队自主研发成功全球首台独立运行的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这将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基础研究和核能材料研发等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该装置的成功研制,不仅满足了新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的关键需求,还将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据该装置超导离子源研制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技术中心副主任孙良亭介绍,团队研制的第四代高电荷态ECR离子源产生的束流强度,相当于国际上其他同类装置最高性能的2倍以上,为下一代强流高功率重离子加速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该项目组自主研发解决的一系列技术瓶颈问题,认为该装置运行稳定,核心设备总体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装置的成功研制,对国际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低能量前端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并有望推动加速器高场铌三锡超导磁体的未来发展。

此外,科学家们利用该装置有望在原子物理、核天体物理和核能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如开展低能量高电荷态离子碰撞实验研究,直接测量恒星平稳核燃烧过程的关键核反应截面,解决国际核天体物理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该装置还可用于核能材料辐照损伤模拟和快速评价筛选,研发新型抗辐照材料。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