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日,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操作规则迎来优化,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最高融资比例上调至90%。此举旨在降低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的资金成本,拓宽贷款用途。业内对此持谨慎态度,银行审批策略严格。

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操作规则近日迎来重要“优化”。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优化后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期限已从1年延长至3年,最高融资比例也从70%上调至90%。

一位股份制银行战略客户部人士透露,其所在机构已向上市公司客户传达了这一新的操作条款。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使用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资金成本,还拓宽了贷款的用途。

数据显示,自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实施以来,某股份制银行已对接约300家上市公司,目前达成意向的上市公司达到22家,并实现1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授信。该行正根据不同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和使用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宽融资比例与贷款期限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对借款对象做出了新的“限定”。即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借款主体必须是直接持有上市公司逾5%股份的机构,暂不包括自然人与金融机构。这一规定旨在避免私募基金等机构通过贷款“变相加杠杆”增持股票。

今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在《通知》出台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迅速行动,与众多上市公司磋商具体的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事宜。

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已有18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获得了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支持,合计金额约389.4亿元。其中,民营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对使用这一贷款的意愿较强。他们不仅希望通过贷款做好市值管理,还计划将回购的股票用于员工股票激励,或作为管理层看好企业业务战略转型的信心标志,以此吸引更多资本关注。

相比之下,央企背景上市公司对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的使用意愿有待提升。他们更看重贷款利率能否进一步下降。尽管相关部门已要求贷款利率不超过2.25%,但部分央企上市公司仍希望利率能低于2%。

在实际操作中,融资比例与贷款期限同样是影响上市公司使用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意愿的关键因素。此前,贷款期限基本以1年为主,难以满足部分上市公司的“个性化”股票回购用途。例如,当上市公司计划将贷款所回购的股票用于员工股权激励时,由于股权激励额度较大的员工面临3年锁定期,贷款期限与员工股权激励的持股锁定期不匹配就会带来实际操作难题。

随着贷款期限从1年放宽到3年,这些操作难题将“迎刃而解”。同时,融资比例的提高也将更大程度降低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额度,进一步激发他们使用专项贷款回购增持股票的意愿。

然而,业内对此仍持谨慎态度。在客户准入方面,银行优先选择市值稳定、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活跃、流动性较好的上市公司。对于股票质押率较高、股价异常大幅波动迹象的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银行已采取极其谨慎的贷款审批策略。

此外,对于上市公司董监高等个人主要股东的贷款申请,银行也在保持磋商,但审批会格外严格。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个别自然人主要股东或高管通过贷款抬高股价并高位套现,以及降低因缺乏足够信贷抵押物而带来的贷款发放风险。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