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平:从地产人到空天产业人的转型与探索
AI导读:
张一平,深圳卫星产业的重要人物,从房地产起家到投身卫星产业,成为空天产业人。他分享了自己转型的经历和对空天产业发展的见解,包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深圳卫星企业的应对策略。
深圳南山粤海街道的中科纳能大厦,张一平的办公室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提及深圳卫星产业的发展,张一平无疑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上午十点,阳光正好,中科纳能大厦及其周边的卫星大厦等建筑,构成了深圳卫星产业链的核心区域,深圳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汇聚于此。
张一平自198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房地产领域深耕,但2018年,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他参与的中集产城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让他与卫星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他投身于卫星产业的浪潮中,成为了一名空天产业人。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地产圈黄金年代,张一平与万科的王石、金地的凌克并称为“房地产三剑客”。而如今,他选择了全新的赛道,与卫星产业并肩前行。
张一平回忆道,2018年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一年,中集产城与卫星产业首次接触,他看到了产城融合的新机遇。两年后,他担任了全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的会长。
作为集装箱业务龙头的中集集团,在商业卫星应用方面也是一位先行者。自2002年起,中集就成立了智能集装箱研究小组,开始参与到国家技术规范制定及国家专项课题研究,并与商业卫星公司合作,为集装箱生产了携带GPS模块的通讯模组,实现了对集装箱的定位和监控。
广东在引入深圳航天东方红等微小卫星研制企业时,也希望将航天纳入深圳的未来产业。尽管当时的深圳航天基础几乎为零,但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方面有着强力支撑。鉴于中集集团在商业卫星方面已有应用场景,建设卫星应用产业园区的重任便落在了中集集团身上。
张一平坚信地产要与科技、产业相结合。他亲自参与并负责了中集产城在深圳光明区的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这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重大项目。为了做好产业园区,他开始研究空天产业,并意识到空天产业是未来产业,还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张一平指出,与美国的Space X相比,我国低轨卫星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机制问题,美国NASA的技术人才支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供给对Space X的推动作用显著。其次,对于高门槛、高投入、高风险的板块,我国缺少容错机制,限制了产业快速进步的可能性。此外,在发射能力与成本控制方面,也需要迎头赶上。
面对全球低轨卫星最大容量有限的挑战,张一平认为中国卫星企业应该抓紧时间去太空“抢空间”。对于航天基础较弱但中小企业活跃度高的深圳而言,他建议“借力发展”,即利用火箭公司、卫星公司等上游企业的力量,帮助上游企业大量制造星箭,搭建太空中的基础设施。他呼吁深圳的民营企业从提供完整供应链和深挖应用场景两方面入局,共同推动空天产业的发展。
张一平认为,商业卫星的应用需要与上游的研制紧密结合。空天产业的发展应该从应用端需求出发,研制相应产品去太空“拿地”,搭建基础设施,最后再回到应用端落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整个行业的成熟和发展。
目前,公众对卫星的应用认知大多停留在通讯、遥感、导航等方面,但实际上,再往下细化的应用场景远未被充分挖掘。例如,美国迪尔公司就将创新的GPS和GNSS技术应用在全自动拖拉机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证明了卫星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