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构建加速
AI导读:
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构建初见成效,涉及无人交通装备软硬件完善、国资国企战略支撑、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跨界融合等方面,对未来交通运输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及飞行汽车等新兴产品与技术从试验示范阶段迈向应用试点,构建以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已初见端倪。未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告别当前以有人驾驶为主的“铁水公空”模式,这对交通管理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全面规划与完善全空间无人体系。
首要任务是完善无人交通运输装备的软硬件系统,需遵循适度超前、前瞻未来、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未来无人交通运输装备不仅包括常见的无人车、无人机,还将涵盖无人船、飞行汽车及无人飞艇等。为适应交通运输的变革趋势,在构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数智化运行管控平台时,需预留与其他无人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并为接入全空间无人体系一体化运行监管平台预留空间。
其次,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战略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全空间无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发挥关键支柱作用,探索高效有序的海陆空全域融合运行模式,助力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应用场景、激发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等产业生态的发展。
为响应全空间无人体系的重大需求,应整合重点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龙头企业的研发力量,创建综合性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布局,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建设的新模式。当前,应视低空空域资源为与国土、海洋、数据同等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组建国有企业集团,赋予其开发低空空域资源的使命,着力构建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等“五网”融合的低空智联网,优先解决低空空域管理、航线划设分类、飞行器运行监管等关键问题。
最后,推动无人体系产业的协同发展及技术的跨界融合也至关重要。无人机、飞行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在产业基础、技术创新及服务场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底层的信息通信设施、数据底座、算力平台及开放服务应用平台等方面也呈现出同一性或相似性。例如,车路协同、空地协同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数据授权及数据要素运营路径,支撑无人体系的智能算力中心等均可统一规划。结合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基础,推动锂电池、智能座舱、碳纤维复合材料、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的企业加速融入无人体系和低空经济产业链,促进技术的移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