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界焦点,国内外企业纷纷推出新型机器人产品。多地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抢抓产业发展机遇。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三大梯队,行业进入研发深水区,量产落地成为关键。


今年,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璀璨明星。

在英伟达GTC盛会上,黄仁勋惊艳亮相,展示了前沿的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及其软硬件集成;Open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亦不甘示弱,推出了最新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原型,尽管一度引发网友关于其真实性的热议;Figure AI则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2,自信地宣称其为“全球顶尖的AI硬件”。而在特斯拉的Robotaxi活动中,马斯克携手Optimus人形机器人闪亮登场,现场调酒、翩翩起舞,与观众亲密互动,场面火爆。

国内科技圈同样热闹非凡,优必选、傅利叶、星动纪元等企业纷纷推出新型机器人产品,宇树科技的四足及人形机器人更是在海外市场上大放异彩,EXrobots的仿真人形机器人亦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大放光芒,吸引了无数目光。

近期,南京、重庆、杭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机器人产业相关支持政策,抢抓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

政策频出,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

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的通知》,针对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四个重点方向,明确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同年11月,工信部再次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规划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形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

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安徽等省市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机器人产业政策,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其中,北京、上海、浙江、深圳、成都、山东等地均已成立了机器人创新中心。

11月27日,南京发布了《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高效挖掘应用场景,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南京打造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示范应用标杆城市和产业集聚高地。

12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发布了《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产业服务平台、研发核心算法、行业大模型研发应用、研制核心智能硬件,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百万元的奖励,以推动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建圈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12月4日,重庆发布了《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聚焦“存算一体”芯片、高性能末端执行器、直线电驱动关节、新型传感器、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研发方向,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推动具身大模型生态体系相关技术攻关,并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榜单支持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同时鼓励重庆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和产业资本、社会资本、有关区县以市场化方式共同出资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支持措施。

此前,重庆于10月发布了《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旨在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开发,推广“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

12月5日,杭州正式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从15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举措,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核心,加快构建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设计、制造、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和全产业链生态,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和生态集聚的正向循环。

上述政策均强调了构建和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技术生态的重要性。

对此,人形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联合创始人吴雨航表示,非常看好集群集聚方面的政策支持。他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长期来看将成为比乘用车规模更大的高端制造业,与当前的汽车产业链相似,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价值巨大,由一个核心企业在本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国内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三大梯队,行业迈向研发深水区

根据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十五五”重点产业落地工具册——机器人》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682.6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1052.6亿元;服务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388.0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1413.8亿元;特种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55.0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506.6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将由资源拉动逐步转为市场驱动,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增长至166.3亿元,到2030年将增长至861.0亿元。

该报告综合分析指出,从产业规模、创新资源、企业集聚、生态活力、政策保障等维度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领军梯队”,包括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等地区;第二梯队为“骨干梯队”,包括安徽省、山东省、辽宁省、湖北省、福建省等地区;第三梯队为“潜力梯队”,包括黑龙江省、四川省、河南省、陕西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南省、河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

截至2023年,中国机器人全产业链企业数量已接近八万家,其中上市企业超过百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四千家。

吴雨航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已跨越了早期的“草莽”发展阶段,目前行业已进入研发深水区。过去,企业可能更注重“炫技”,而现在则更注重落地应用。行业开始“挤水分”,逐渐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企业更看重量产落地。

吴雨航指出,现阶段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千台级别的量产和销售。如果没有稳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明显落后于行业头部玩家。特斯拉也曾表示,量产是真正的挑战,需要在制造上不断创新,在确保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表示,目前傅利叶人形机器人GR-1的交付量已超过100台,预计2025年全行业交付量有望达到1000台以上,但具体目标仍难以预测。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周剑则表示,预计明年将有1000-2000台人形机器人订单。

吴雨航强调,如果能与本地产业进行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数据采集、量产、产品打磨和落地应用,将对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发展产生巨大帮助。在足够低的成本下,让人形机器人实现更多功能,为商业、工业、家庭创造真实的价值。

在他看来,除了政策支持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将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一是地方具备人形机器人的潜在终端客户,如汽车产业等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人才供给充足,能够满足人形机器人产业尖端制造的需求,硬件结构、算法等方面的尖端人才对于企业而言更具吸引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机器人与人类“共生”的时代或许已不再遥远。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人形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