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并在大连完成试飞,为低空经济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开辟电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应用空间。

12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传来喜讯,陈忠伟院士团队研发的高比能宽温域锂离子电池成功适配新型工业级复合翼无人机,并在大连市长海县完成试飞。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无人机动力电源技术的飞跃,更为低空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此次无人机搭载的高比能锂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瓦时/公斤,将续航时间提升20%至40%。同时,电池模组能量密度也达到了340瓦时/公斤,能在零下40℃至60℃的宽温域环境中稳定工作。在试飞过程中,无人机顺利完成了起飞、爬升、高速巡航、降落等测试环节,成功完成了3小时的飞行试验,充分验证了高比能锂电池的高效能量储备与运行稳定性。

为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宽温域适应性,研发团队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他们通过创新高镍三元正极材料与负极硅碳复合优化,提升了电池比容量;优化正负极容量匹配,提高能量存储效率;引入特殊配方的超低温电解液,降低冻结点,确保低温环境下的离子传导和充放电效率;研发新型复合隔膜,提升宽温域稳定性和电池安全性。此外,采用先进的多层复合策略优化电池结构设计和封装工艺,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温度适应性。

高比能宽温域锂电池的成功应用,为无人机在寒区作业、应急救援、巡逻监测等场景提供了可靠动力支持。这不仅提升了无人机的作业性能和效率,也为低空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该技术还为电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辟了新的应用空间,有望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