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文化新业态领跑产业发展
AI导读:
北京市出台措施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新业态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重要引擎。全国多地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新兴技术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
日前,北京市正式推出了《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旨在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柱。根据202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北京连续八年稳居榜首。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记者观察到,全国多地正在加速推进科技与文创的融合,以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北京文化产业领跑全国
据业内人士介绍,新型文化业态是随着现代科技、数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兴业态,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且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北京市此次推出的措施涵盖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影视新技术研发应用、超高清视听产业优化升级、演艺新业态拓展、数字出版新动能激发、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文博数字活化利用、媒体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文化供给延链建设以及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支持等十个方面。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15987.9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国比重16%。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收11449.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71.6%,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层出不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VR和AR技术在演艺领域的应用,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演出;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出版的限制,使阅读更加便捷;超高清视听技术的普及和影视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则显著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感。
科技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正在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如沉浸式演艺、AI创作、云上展览馆等。同时,大量科技企业也开始涌入文化产业,推动新兴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体验等环节的应用。
以北京为例,已有8批次94款生成式AI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备案总数的近40%。这些大模型在文学、艺术、影视、游戏等领域探索出了众多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态和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表示,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还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快手为例,其可灵AI服务自发布以来,用户已超过500万,累计生成了超过5100万个视频和1.5亿张图片,技术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多地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除了北京外,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地也在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上海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技术赋能和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并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为文化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成都市则注重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
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地也在积极探索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苏州市以科技创新先锋型新质驱动力为引领,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空间体系、创新体系和文化制度体系。杭州市作为数字经济之都,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庆市则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