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12月9日政治局会议将明年货币政策取向定为“适度宽松”,为十余年来首次变化,传递出货币政策的暖意与决心。文章分析了政策取向变化的原因、影响及未来展望。

12月9日,政治局会议将明年货币政策取向定为“适度宽松”(moderately loose),这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取向的首次变化,由“稳健”(sound)转为“适度宽松”,这一变化在寒冬中传递出货币政策的“暖意”。

尽管在实践中,货币政策早已偏向“适度宽松”,但官方一直沿用“稳健”一词,其内涵广泛,涵盖扩张性、紧缩性、中性政策,导致部分投资者未能充分注意到政策取向的实际变化。例如,近年来OMO操作中的加息与降息,均被冠以“稳健”之名。

然而,“稳健”一词的模糊性可能导致市场主体难以准确判断政策走向。因此,此次政策取向的调整不仅体现了决策者对当前经济运行困难和中长期结构转型矛盾的深刻认识,也标志着宏观调控思路的适应性转变,以及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决心。

政治局会议还提出,要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一表述与以往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不同,强调了“超常规”的逆周期调节。

事实上,一些变化早已显现。例如,今年6月,央行行长首次提出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有力度的降息”;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宣布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以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结合前期政策力度、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笔者预测明年可能降低OMO利率20-30BPs,引导存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约1.5个百分点,央行净买入国债规模将明显扩大。此外,年底前还可能降准0.25-0.5个百分点,且本周内宣布的可能性较大。

然而,若市场主体预期稳定、活力激发,明年货币政策宽松的幅度可能会小于预测。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或许正是此次货币政策取向调整的另一考量。

无论货币政策取向如何变化,保持币值稳定始终是首要任务。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货币当局对“金融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

(作者为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货币政策取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