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亿元级应用
AI导读:
雄安新区作为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地区,率先实现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亿元级规模化应用,为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扩面增添了重要的一笔,该应用方案由工行河北雄安分行打造,已在国家电网的平台上应用突破1.2亿元。
日前,中国雄安官网传来消息,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实现了亿元级规模化应用。作为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地区,雄安新区率先探索出数字人民币在产业端场景的全国首创及商业应用,为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扩面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具体来看,2024年4月,雄安新区推出了基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技术的“开放银行(融E聚)+智能存管+保理”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截至11月,该场景已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电e金服”上应用,实现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突破,交易金额超过1.2亿元。
该应用方案是由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雄安分行在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与多家公司联合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并在雄安新区率先示范应用。目前,电网试点供应商已涵盖河北、山东、江苏和广东地区,带动电网产业链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的金额超过8亿元,数字人民币流通交易额突破6亿元,数字人民币融资放款超过1亿元。
上海素喜智研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的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从设计逻辑上看,智能合约技术通过设置一定条件来满足交易双方高效、安全执行合约的需求,特别适用于附带条件的交易支付。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保障资金交易的安全,因此智能合约在应用中通常与资金存管相结合。
博易欣通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智能合约技术的应用场景为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业务拓展和服务升级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电网行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新尝试。这一应用促进了产业、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线上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中的账户管理难、业务审查难和资金清分难等痛点,缓解了电网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数字人民币搭载智能合约是一项重要的创新。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不断推进,其应用场景也愈发广泛。目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在消费红包、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多个领域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例如,各试点地区开展的消费红包活动已成为数字人民币的一项标准化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合约,消费红包的使用条件被限定,不能转账,无法兑回银行账户,只能在指定的商户消费使用。若用户超期未使用,该部分数字人民币将自动返还给出资方,这体现了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互通性和模板化优势。
此外,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机构,商业银行也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场景的搭建。例如,2024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分行研发的“农·担智贷”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成功完成了首笔交易。
苏筱芮认为,未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不同类型场景中均有应用潜力。在C端普惠金融领域,可追踪资金流向,保障贷款用途;在预付式消费领域,可保障资金安全,为消费者营造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在B端,则可以为传统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转、可信交易提质增效。
王蓬博也指出,未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场景的应用潜力巨大。如财政补贴、贷款、科研经费等,对资金发放对象和支付用途有严格限定的场景,或是预付资金管理、资金归集、智能分账等,均是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未来发展的方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