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景展望:积极应对挑战,共筑发展信心
AI导读:
中国经济正处于复盘与规划交汇期,需深入解析经济数据、全面评估经济形势。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正展现积极边际变化,政策效应显现,但也要重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差异,增强信心需解决问题。对2025年经济政策充满期待,中长期发展关键节点需共同谋划。
在当前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年度工作的复盘与未来经济工作的规划交汇期。无论是复盘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深入解析经济数据、全面评估经济形势、紧密跟踪经济政策都是不可或缺的。近期,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与趋势,市场出现了一些声音,部分声音刻意散布悲观情绪,对此,有必要进行澄清,引导社会各界全面、客观、冷静地看待经济增长。
首先,中国经济正展现出积极的边际变化,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例如,9月份启动的以旧换新政策已对消费产生了拉动作用。在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的增量政策推动下,经济数据显著好转,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强劲回升。11月的高频数据也显示,经济活动活跃度正在提升。连续三个月的积极边际变化表明,中国经济的回升是真实发生的。随着政策加速落地,其效应将进一步释放,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季度增长曲线将有所回升,为下一步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其次,分析经济数据需要具备专业精神。对经济数据产生疑问是正常的,但关键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确保数据分析逻辑经得起推敲。统计部门的数据与市场机构的数据相互验证,并未偏离市场主流分析结果。今年制造业PMI指数有7个月低于景气区间,房地产投资销售持续负增长,这些情况在统计报告中都得到了如实反映。然而,当经济数据回升时,一些人却抛出耸人听闻的观点,这并非客观分析,而是带有博眼球的意图,甚至可能配合做空,对此应保持警惕。
第三,应重视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差异。宏观数据整体反映经济情况,但部分统计民生调查指标呈偏态分布,可能导致平均数应用和对比时出现感受偏差。不同地区、企业、人群的情况各异,微观数据加总时可能存在对冲,导致宏观数据变化幅度较小,但这些问题不应被忽视。中央已明确要求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近年来多项政策瞄准小微企业和困难群体,体现了对这些群体在经济波动中脆弱性的关注。此次增量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惠民生”,旨在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让政策温暖每一个家庭。
第四,信心来源于问题的解决。看到问题就要去解决,空谈无益。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增量政策最鲜明的特点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需要耐心和决心,经济形势的边际变化将带来信心的逐步积累。对于解决问题的决心,我们不应有丝毫怀疑。
第五,对于2025年的经济政策,我们可以充满期待。市场上对明年政策的预测反映了人们的期盼。相关部门已明确表示将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和工作衔接,意味着明年将加快政策落地,并出台新政策。金融部门将继续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宏观支持,采取适当措施阻断或弱化金融市场风险累积。超长期特别国债将继续发行并优化投向,专项债券投向领域也将进一步扩大。项目储备库中的项目数量和金额充足,将为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第六,2025年是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宏观经济治理历来注重短期与中长期的结合。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编制年,既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也要谋划好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在编制“十五五”规划的过程中,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政策和改革,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跟踪“十五五”规划,就是与国家发展同步,容易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因此,2025年不仅是政策层的“规划年”,也应成为各机构和企业的“规划年”。
第七,预期管理在宏观经济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各方应共同呵护好希望的火花。此次政策手段创新且宏观调控与舆论的互动前所未有,是宝贵财富。对于市场上的声音,应区别对待。加强与市场机构的沟通交流,搭建信息传递通道,让市场更好地了解政策考量。对于非恶意的质疑或批评声音,可以视为政策制定的“蓝军”,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对于恶意唱空中国的声音,则要及时澄清批驳,防止其损害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前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唉声叹气、抱怨无益于经济增长和个人发展。在遇到困难时,更需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向好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