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减产与转型成出路
AI导读:
钢铁行业面临市场需求回落、供需矛盾加剧及成本压力高企等多重挑战,业内呼吁自律限产和淘汰低效产能。减产成为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同时企业也在积极探寻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财联社12月9日讯近期,钢铁行业正面临市场需求回落、供需矛盾加剧以及成本压力持续高企的多重挑战,行业已连续三年下行,今年行业亏损面扩大概率进一步增加,业界对自律限产和淘汰低效产能的呼声日益高涨。
上海钢联董事长朱军红在2025中国钢铁市场展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指出,减产是钢铁行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面对市场压力,企业虽在艰难前行,但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联席会长、华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刚强调,企业发展必须与当前行业趋势保持同步。
朱军红在会上详细阐述了行业面临的供需压力,指出2024年对钢铁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岭也表示,受行业负反馈周期影响,钢材市场下滑趋势明显,预计2025年钢价仍将承压下行,行业难以跳出下行周期。
当前,国内炼钢产能已达10.14亿吨,电炉炼钢产能也达到2.05亿吨,而“我的钢铁”预计2024年全年粗钢表观消费量约为9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3000万吨。业内人士预计,2025年需求或将继续回落。朱军红指出,钢铁社会需求已进入下滑通道,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大幅下滑,未来还将继续下降。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对钢材的需求相对较低。
面对供需压力,朱军红呼吁钢铁企业主动减产,建立区域产销协调机制,避免无序竞争,确保行业维持正现金流。同时,他建议重建钢厂与经销商的关系,推动产销一体化,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此外,他还呼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更坚定的措施,加大产能调控力度,推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体系,通过碳排放配额机制迫使低效产能退出市场。
在应对市场挑战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认为,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主题,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和保资源安全三大痛点。他强调,国际化是中国钢铁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关键,应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式支撑行业发展。
李刚也指出,企业要把握宏观大趋势,制定发展战略,优化实际工作,与当前行业趋势保持同步。同时,他建议企业在把控宏观大趋势的基础上,关注行业发展情况,以前瞻性布局应对市场挑战。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大宗商品研究员王炙鹿认为,明年宏观政策有望向好,“两新”政策将拉动制造业需求,钢材消费有望改善。但他也指出,钢铁产能过剩仍是行业的负担,需要关注行业何时从降库存向降产能转变。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树卫表示,在当前行业背景下,钢企应坚持运营维度和战略维度,做好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他建议钢企利用自身资金优势进行兼并重组或拓展上下游业务,同时对于没有技术和管理优势、资金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应尽早退出钢铁行业。
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广岭表示,为应对下行风险,企业需从产品制造商向产品加服务多功能服务商转变,通过打造不以价格为导向的新营销体系,深耕终端市场,为终端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他强调企业应创新机制,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寻找市场发展新机遇方面,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部分钢铁市场的终端需求已出现明显变化。姜维表示,机电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钢铁仍将保持较大需求,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仍将保持世界第一很长时间,行业需求有望在10年内保持在8亿吨以上。
上海钢联钢材首席分析师汪建华预测,明年制造业用钢消费方面,机械、汽车、造船、家电和能源领域均有望实现正增长。同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也表示,预计2025年机械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5%左右。
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梁剑雄指出,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钢铁材料的需求增速明显,但也面临减重和减量化发展的要求。他建议汽车用钢从高强化、低密度材料研发以及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制造等方面实现突破。
然而,钢铁行业也需认识到市场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总监罗立新认为,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正成为经济支柱。对钢铁行业而言,产量达峰后已进入存量甚至减量发展周期。因此,钢铁企业需适应新的产业变化和新型制造业发展要求,注重产品结构调整并加大科研投入。
首钢集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余威表示,当前钢铁行业消费结构变化带动供给结构转型加快,同质化竞争由普通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绿钢需求将加速增长。
(图片来源:财联社;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