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步入调整期,海源复材探索生存之道
AI导读:
中国光伏产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海源复材董事长甘胜泉分享二三线光伏厂商在光伏寒冬下的生存之道,强调技术创新和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异质结技术的未来前景。
当前,中国光伏产业正步入新一轮的调整周期,行业拐点何时显现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对于身处周期低谷的光伏企业而言,如何在接下来的季度中保持生命力,避免“血条”耗尽,无疑是整个光伏行业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
在《每日经济新闻》创刊20周年庆典之际,本报记者有幸与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源复材)董事长甘胜泉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共同探讨了二三线光伏企业在光伏“寒冬”中的生存策略。
甘胜泉认为,光伏行业中真正过剩的是老旧产能,而拥抱新技术的先进产能则永不过时。他强调,光伏行业的发展已日趋成熟,企业不应再单纯依赖规模竞争,而应通过技术提升和材料改进来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穿越周期低谷:现金流为王
随着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的落幕,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光伏企业的亏损面持续扩大,行业寒风依旧强劲。尽管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但甘胜泉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他指出,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大幅降低推动了中上游产业链产能的大规模扩张,而下游电站的相对受限则加剧了产能过剩现象。然而,2023年中国光伏发电量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4%,距离国家发改委预计到2050年光伏发电量占比四成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他认为当前的光伏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光伏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胜泉还表示,当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价格战、订单减少、库存积压和大面积亏损等问题,海源复材也未能幸免。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推动行业洗牌和优胜劣汰,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光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行业盈利水平普遍不佳、洗牌加剧的背景下,光伏企业除了面临技术创新和运营能力的挑战外,还需平衡好短期业绩和长期发展战略。
今年8月,海源复材公告称,公司已决定终止与全椒县人民政府的项目合作,并将其全资子公司滁州赛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以38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浙江爱旭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甘胜泉表示,通过转让资产改善现金流是海源复材在光伏寒冬中自救的一种方式。
面对周期低谷,海源复材有着清晰的战略布局。甘胜泉透露,公司在市场平稳期专注于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光伏电池研发方面,海源复材推出的铜代银技术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低迷期,公司则凭借“船小吃水不深”的优势,战略性地实施战线收缩,避免大面积亏损。
技术创新引领:推动异质结产业化
光伏技术迭代史是一部充满创新、淘汰、升级和再创新的历史。每一轮技术迭代都可能重塑竞争格局,催生出新的行业龙头。当前,TOPcon、异质结(HJT)和BC电池等技术路线并存,竞争异常激烈。海源复材最终选择了异质结(HJT)技术作为发展方向。
资料显示,异质结(HJT)电池极限效率有望超过30%,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性、可双面发电、低温工艺制程、薄硅片应用、温度特性好以及无LID和PID效应等优点。凭借这些优势,异质结(HJT)技术备受追捧,成为下一代N型电池的热门技术路线之一。目前,传统巨头和行业新军纷纷入局,大大加速了异质结的降本提效和产业化进程。
尽管与TOPcon相比,异质结(HJT)电池的成本仍然偏高,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缩小。据了解,HJT电池的非硅成本主要包括银浆、靶材、浆料等非硅材料的成本,其中银浆占比约为50%。通过优化工艺和材料,HJT电池的非硅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此外,HJT电池的降本增效技术还包括铜电镀技术,海源复材表示采用电镀铜工艺技术可降低约50%的成本并增加0.3%的转换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央国企招标正逐步倾向HJT技术,有机构预计2024年HJT电池出货量有望达30GW。甘胜泉表示,在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海源复材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培养创新人才等方式来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
行业周期性波动:如何应对?
光伏行业目前正处于第四轮下行周期底部,甘胜泉认为行业周期性波动将常态化。一方面,光伏市场需求受到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导致需求周期性波动;另一方面,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具有周期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会影响产品的性能、成本和市场接受度。此外,全球不同地区的光伏市场发展水平和政策环境不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周期性变化。
无论行业如何变化,甘胜泉表示海源复材将坚持不参与产能竞赛、不以体量取胜的策略,而是牢牢抓住技术研发这个“牛鼻子”,创新驱动公司发展。他强调,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因此,海源复材将持续关注叠层电池、铜电镀电池等前沿技术产品,实现降本增效。
甘胜泉预计,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恢复,光伏行业将在明年五六月份以后慢慢有所恢复。此外,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也迎来了政策支持。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下发《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领域融合替代。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