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货币政策作为经济血脉的“调节器”,今年我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实施支持性货币政策,通过平稳增长金融总量、盘活存量资金、畅通直接融资渠道等措施,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未来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发力,助力经济稳增长。

如果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那么货币政策便是确保这一血脉稳定通畅的关键“调节器”,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采取了积极的逆周期调节措施,坚持实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频繁推出政策“组合拳”,为经济的稳步回升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站在当前的时间节点,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货币政策的支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年的货币政策又将如何调整?

今年以来,信贷增速放缓,人民币贷款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减缓至个位数;广义货币(M2)增速也有所回落,一度降至6.2%的历史低位。

这一变化引发了人们的担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否在减弱?

对此,专家们认为,单看金融总量的增速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支持经济的力度。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既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关注质的有效提升。

从三个维度分析今年货币政策的发力点:

一是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今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这些政策工具的推动下,M2余额已突破300万亿元,10月末增至309.71万亿元。货币供应的稳定增加,促进了投资和消费,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底气。

二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盘活存量资金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其中不乏盘活的存量贷款,通过结构调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三是畅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经济转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直接融资的发展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信贷总量和金融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债券市场为例,2023年10月以来,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达到12.4万亿元。当前,房地产等领域信贷需求放缓,而与高新技术产业等更加适配的直接融资正在加快发展。

在观察货币政策效果时,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结构,即资金的流向。今年前10个月,我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超七成。这意味着贷款资金主要流向了实体企业,特别是企业非常渴望的中长期资金。

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活水流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已有近2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这些工具的效果显著,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到33万亿元左右。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今年以来,无论是企业融资还是居民买房、消费,贷款资金成本都更低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左右,均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有助于激发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购买力。

当前,正是谋划明年政策的关键时期,货币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以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提出将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

面对内外部复杂形势,我国货币政策任务艰巨。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等多重目标一直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为此,金融管理部门推出了一揽子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包括降准、降息等总量型工具和新工具,以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可以预见,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不断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有效性,为经济稳定增长、结构优化调整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