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各界关注年底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待政策层面释放更多增量信号。国际投行预测中国将迎降准降息空间,财政增量政策规模约3万亿元。国际资金观望重启内需,寻求政策拐点信号和主题性机会。

近期,中国资本市场活跃度显著回升,市场密切关注年底的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待政策层面能否释放更多增量信号。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指出,尽管政策细节往往需等到来年甚至‘两会’时才明朗,但鉴于当前市场环境和国际形势,决策层或将加强预期管理。

据第一财经统计,国际投行普遍预测中国2025年将迎来30~40BP的降准降息空间。财政部11月宣布大规模债务置换计划,但中央政府是否加杠杆尚待观察。瑞银预计,财政增量政策规模约3万亿元,占GDP的2%。

国际资金在9月底涌入博弈政策后,目前多处于观望状态。海外投行数据显示,中国股票净配置比例为6.5%,为五年来低点,进一步下降空间有限,但增配需视中国重启内需及地产企稳情况而定。

降准降息预期持续

尽管降准降息已非主角,但仍为维持流动性充裕的关键措施。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运行困难和外部不确定性。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将坚定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调控强度,提高精准性,以稳增长、支持高质量发展。

经济数据显示,政策支持下的耐用品消费和地产销售有所改善,但地产投资、私人融资等仍偏弱,凸显货币政策加码的必要性。制造业PMI等数据显示,景气度虽有弱改善,但仍需政策持续支持。

瑞银中国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政府已出台地方债发债、货币政策宽松等措施,未来支持力度可能进一步加大,包括财政增量政策、降息降准等。

摩根士丹利则建议,可考虑实施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支持特定领域。

房贷利率也被视为将继续大幅下降,投资者预计未来几年将房贷利率下调至2%左右,同时关注城中村改造计划等政策刺激措施。

国际投行普遍预测美联储将在2025年前多次降息,为亚洲市场提供缓冲,但美国就业市场紧俏等因素可能对降息幅度构成上行风险。

财政增量政策成焦点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增量政策更受各界关注。新华述评指出,我国最新亮出的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正在加快落地,旨在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畅通资金链条。

通过“三支箭”协同发力,地方隐性债务将大幅减少,为地方政府节约大量利息支出。未来中央政府是否加杠杆并对地方进行转移支付,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摩根士丹利预测,明年官方预算赤字率可能在3.5%到4%之间,若能达到4%甚至更高,将意味着政策制定者正在打破传统赤字率思维定式,释放利好信号。

瑞银认为,刺激消费政策已显现成效,如以旧换新政策等,明年规模可能扩大。此外,扩大就业、提高收入、稳定居民财富配置等措施也将是重点。

邢自强表示,政策转向是真实的,决策层对周期性政策与结构性改革关系的认识及消费在经济增长中重要性的理解更加深刻。财政部门已开始加大支出力度,刺激总需求,并注重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际资金观望重启内需

当前,“重启内需”成为国际资金关注的焦点。施罗德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安昀表示,此前国家对家电和汽车等消费的带动超出预期,下一阶段,“重启内需”将是中国最关键的主题,取决于消费和房地产。

安昀回顾历史,指出当前挑战在于整体杠杆率较高,需通过更直接的财政刺激推动内需,中央政府能否加杠杆成为焦点。

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预计,2025年前中国股市将面临更多波动,因此维持对中国股票小幅减持的建议,但更倾向于A股市场,认为具有结构性机会。

共识在于,尽管外资短期基于政策不确定性仍处于观望状态,但投资者对整个市场保持高度关注,寻求政策拐点信号和主题性机会。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