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芯片制裁升级,国产替代紧迫性提升
AI导读:
美国对华芯片制裁再次升级,140家中国半导体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分析指出,此举将加大国产替代紧迫性,同时中国已采取反制措施,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
半导体供应链“去美化”成效显现,但新禁令下国产替代紧迫性提升。对于半导体行业中设备材料零部件公司而言,多数头部企业已完成供应链的“去美化”,减轻了新禁令的冲击。然而,对于仍无法实现国产替代的零部件,设备公司和晶圆厂需高度重视。
2024年12月2日,拜登政府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发起第三轮打击,公布了对中国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新规则,将140家中国半导体相关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包括136家中国实体和4家海外关联企业,限制销售的品类包含二十多种半导体制造设备。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表示,除非获得特殊许可证,否则美国供应商将无法向“实体清单”上的公司发货。同时,美国还首次将3家芯片投资公司列入“实体清单”,指责其帮助中国政府收购半导体制造能力。
针对此轮制裁,拜登政府声称是出于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担忧,旨在阻碍中国在推进军事应用人工智能化方面的进程,削弱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此举严重违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中国企业权益。
据悉,新禁令是美国政府与日本、荷兰有关方面讨论后发布的,三国主导着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的生产。荷兰政府表示正在研究美国的最新规定,此举可能影响到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阿斯麦(ASML)等非美国本土公司的正常业务。
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王凌锋指出,新一轮制裁主要分为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条例更新两方面。此次制裁预示着中国相关产业与美国技术正在彻底隔绝,且美国的管制重心已转向人工智能领域。对于晶圆厂而言,新禁令将使先进制程扩产难度加大,成熟工艺扩产也会受影响。对于人工智能领域而言,高带宽存储器等关键部件均在新禁令管控范围内,将极大限制中国本土高性能GPU产品的发展。
在反击方面,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中国商务部决定加强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管制,包括镓、锗、锑、超硬材料等相关物项。中国是这些资源的主要生产国,出口管制将对美国造成重大损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中国完全停止镓和锗的出口,美国的GDP预计将分别减少31亿美元和4亿美元。
随着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博弈持续升级,国产替代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需继续加大自主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半导体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图片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