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海洋碳汇功能备受关注。我国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沿海地区探索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但仍面临核算难、交易难等问题。需明确计量标准、确权登记、交易规则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持续深入,海洋碳汇功能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作为国际认可、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在我国均有分布。据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这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年碳汇量可达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

《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指出,我国海洋碳汇资源潜力巨大,预计将以年均约2%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海洋碳汇吸收量将达到41.2亿吨,比2022年增长20%。这一数据凸显了我国在海洋碳汇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积极探索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包括产品交易、蓝碳基金设立、质押贷款等多个方面。例如,广东湛江完成了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合作设立了全国首个蓝碳基金,黄河入海口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也在宁波成功交易。

然而,尽管海洋碳汇的生态价值巨大,但其价值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海洋资源的流动性、开放性和立体性等特征,使得海洋碳汇产品的核算、交易和变现变得困难重重。因此,明确海洋碳汇产品的计量标准、确权登记和交易规则等,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为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发展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调查监测、推广应用行业标准、规范市场交易和完善生态修护补偿制度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好调查监测工作,摸清我国海洋碳汇资源的家底。通过技术手段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碳汇产品进行基础信息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各地区海洋碳汇产品目录清单。其次,要推广应用行业标准,便于海洋碳汇产品的计量。沿海各省份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再次,要规范海洋碳汇产品市场交易,探索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明确交易市场要素,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最后,要完善海洋生态修护补偿制度,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系统修复活动。

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技术核定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产品供求双方和行业监管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为此,应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的金融财税政策、专项配套基金等,以稳定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作者为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