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京津冀三地签署《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联盟,共同推进飞行服务平台建设,旨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已初具规模但仍面临挑战,需政策保障与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近期携手签署了《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并宣布成立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联盟,共同推进飞行服务平台的统一建设、协同运行与信息互通。此举象征着京津冀在低空经济产业的研发、制造及场景应用方面形成了高度互补,共同致力于培育低空经济产业,使之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京津冀地区的低空经济已初具规模,尤其是通用航空与无人机市场,其发展势头迅猛。上下游产业正加速集聚,产业基础愈发坚实。低空经济设施与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研发试验与运营孵化平台同步推进。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低空+文旅”、“低空+治理”、“低空+物流”等领域蓬勃发展。例如,北京延庆推出飞机驾照培训及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观光服务,天津宁河区利用无人机进行湿地保护,河北石家庄则规划无人机配送医疗及外卖食品。

尽管京津冀低空经济在产业、设施、场景方面发展迅速,但仍面临技术研发不足、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空域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构建完善的低空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体系,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在区域政策机制协同方面,需强化规划协同,确保三地低空经济发展重点任务错位发力。同时,提升空域与产业政策协同度,推进低空空域协同立法,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构建京津冀低空高精度空域数字底图,保障首都安全。

在打造低空产业体系方面,推动“北京研发+天津孵化+河北量产”全周期融合链条,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应用。鼓励链式招商,补全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应用场景试点和先进飞行产品制造。

在塑造低空经济生态圈方面,共育人才圈,共建信息共享人才库,与民航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低空经济人才。共塑消费圈,依托京津冀市场优势及多元场景,打造低空经济国际展示与消费示范区。共畅流通圈,支持打造通勤机场,推进综合交通体系“适低空化”改造,规划低空航路航线。共拓资金圈,设立京津冀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升级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