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快速迭代创新。中国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处于产业化的关键机遇期,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

2024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兴起,锂离子电池产业迎来了快速迭代创新的新阶段。全球范围内,半固态电池与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竞争愈发激烈,各大企业竞相发布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时间表。

相较于当前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长寿命以及广泛的适用范围,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全固态电池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全固态电池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固-固界面建构不稳定、多场耦合下的失效和失控机制等难题仍待攻克。因此,全固态电池何时能够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了业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日,中科固能董事长、共青团常州市委副书记、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生导师吴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步实现商业化。

吴凡指出,当前全固态电池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提升、与锂金属和高比能电极材料的良好匹配、固-固界面构筑的稳定性、锂枝晶生长的控制、多场耦合下的失效和失控机制研究以及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双重难关。尽管如此,全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潜力仍然巨大。

吴凡表示,全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卓越的安全性和长久的循环寿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预计到2030年,全固态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市场规模有望实现爆炸性增长。同时,在储能领域,全固态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和卓越的安全性能也预示着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吴凡还透露,未来全固态电池将聚焦基负极和金属锂负极,这两种技术路线的项目成果将应用于全固态电池领域,有望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充电效率、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助力我国新能源电动车、无人机、轨道交通、储能电站、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发展。

在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中国正处于产业化的关键机遇期。中国在硫化物路线上进展较快,有望率先实现量产。同时,中国政府对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计划投资约60亿元用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技术突破。

目前,中国的研发团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超长循环寿命、半固态电池量产、新型固态电池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半固态电池方面,中国企业的半固态电池已经实现了量产装车;在全固态模具电池的研发上,中科固能已经实现了超长循环寿命(62500圈),全固态软包电池的循环寿命也在500圈以上。

整体来看,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正处于关键的机遇期。中国正积极把握这一机遇,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期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