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伴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园区正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探讨了产业园区如何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以及构建多维生态,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正引领众多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细胞”及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摇篮,已超越了单一的空间和硬件堆砌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产业园区如何担纲起集聚创新资源、孵化新兴产业,以及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任?12月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城市进化论策划的“中国未来产业园区与城市IP进化思享会”汇聚了众多知名园区、企业、智库及高校的代表,共同探索产业园区的未来蓝图。

图片来源:活动现场

集聚:从物理堆砌到价值创造

产业集聚是园区的本质特征,其核心在于创造更多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指出,园区经济不仅促进组织、制度、技术和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还产生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提升生产效率、交易效率,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差异化。然而,过去我国许多产业园区缺乏特色和竞争优势,集聚效应有限。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指出,过去产业园区往往孤立地引进企业,未意识到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随着园区数量和形态的不断演进,企业间的关联度逐渐增强,产业集聚开始形成。

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商务局局长骆晓霞分享了常州通过构建“更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集聚”,成功打造新能源之都的经验。常州不仅引进中创新航、宁德时代等领军企业,还注重引进“小而优”的科创项目,构建由链到群、由群到生态的产业闭环。

武汉经开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理办公室党工委书记杨加亦分享了汽车产业的共享化、互联化趋势,以及星纪魅族等企业的跨界融合案例,展示了未来园区对集聚形态的新要求。

任浩以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为例,强调了“强关联”集聚的重要性,通过高质量交流对接活动,促进园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

进化: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望成为主导产业并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政府工作报告已将“未来产业”纳入议程,并制定了发展规划。

火石创造副总裁何伟认为,未来产业具有重大引领变革的潜力。本次思享会上,每经智库、城市进化论与火石创造联合发布了“2024产业园区‘未来力’指数”,评估了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潜力。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大兴亦庄园及张江高科技园区北区位居前三。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园区在抢占未来制高点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与新加坡合作,成功布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成为全国领先的区域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昕分享了园区如何借鉴新加坡经验,提前布局新兴产业,通过一揽子配套措施支持产业发展。

常州同样在新能源产业基础上,聚焦无钴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未来趋势,提前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以及氢能产业。

活力:多维生态促进产城共兴

园区竞争已从物理扩张转向内涵与质量提升。任浩认为,园区发展经历了从聚核、聚链到聚网的阶段,未来应向3.0阶段迈进,强调创新导向和产城融合。

上海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分享了张江从高新园区向科学城方向发展的经验,展示了产城融合的实践成果。任浩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构建了产业、社会、自然三态平衡的空间。

成都青羊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张烨介绍了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从以产带城到产城融合,再到产城共兴的发展路径。

成都青羊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展示了园区的创新活力。

任浩指出,体制机制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关键,园区需从招商向招商与育商并举转变,关注营商环境、行政制度等软性因素。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实施,地方“以税招商”成为过去式,招商选项目需注重企业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

与会者认为,打造现代化城市IP需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正积极打造“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城市产业IP,提升产品内涵,推动城市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