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集成电路行业招聘需求和薪酬水平整体下行,高端人才需求依然强劲。多位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在2024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展开交流与探讨,提出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借鉴欧洲做法、建立类似IMEC机构等策略。

在国内集成电路市场迅速扩张之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该行业企业的招聘需求和薪酬水平却整体呈现下滑态势。这一趋势在对应届毕业生等初级人才的招聘上尤为明显。与此同时,与全球集成电路行业面临的普遍人才短缺问题相似,国内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强劲。

12月7日,2024浦东国际人才港论坛·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论坛顺利召开,多位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的紧迫议题。

高端人才供不应求

爱集微副总裁、职场业务总经理韩鹏凯在论坛上解读的《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发展及薪酬趋势分析报告(2024)》指出,从2023年至2024年,集成电路行业企业的招聘需求整体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在工作经验较少的人才群体中尤为显著,对于工作年限为1—3年和3—5年的人才,招聘需求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工作年限为5—10年和10年以上的人才却备受青睐,招聘需求不减反增。

此外,2024年行业企业的校招需求仅占6%,社招需求高达94%,应届生的招聘需求同比降幅达到24.62%。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供给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高校培养的人才及产业内部人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韩鹏凯强调,高端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迫切。

在薪酬方面,报告指出,无论是社招还是校招的平均薪酬均有所下降。2024年,集成电路行业社招平均薪酬为34.21万元,同比下降3.93%;校招平均薪酬为17.34万元,同比降幅更是高达11.94%。在上海、深圳、北京这三个集成电路人才需求最为集中的城市,2024年的行业平均薪酬也分别出现了3.17%、3.43%、1.69%的下滑。

从岗位来看,除设备以及工艺工程师岗位的平均薪酬呈现正增长外,模拟、数字、测试、软件以及FAE等岗位的平均薪酬均有所下降。特别是数字前端与数字后端这两个近两年的热点研发岗位,薪酬降幅均超过5%,热点岗位的平均薪酬正逐步回归理性。

薪酬趋势的变化反映了集成电路行业企业的盈利状况,同时也验证了应届毕业生及其他工作经验较少人才需求减少的趋势。

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近年来,全球半导体市场急剧扩张,世界各国均面临半导体人才短缺的挑战。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以及供应链安全考量促使多国推进半导体产业本土化进程,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竞争。

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成为应对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的关键举措。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将“集成电路”单独设立为一级学科,为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学科体制上的支撑。高校也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并加强与产业的合作。

对于国内人才培养的现状,安其威创始人兼总经理陆建华在论坛上坦言,即使是优秀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也存在不足。他呼吁加强学校的基础教育,让学生在校园里掌握更多工程领域的知识。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年轻工程师,企业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认为,在本科阶段推行科技通识教育,让学生完成物理、化学、材料等相关基础知识的体系化教育至关重要。他提出两种人才培养策略:一是借鉴欧洲国家的做法,让学生在企业中度过部分时间,结合学术研究与企业实践;二是建立类似台积电前身台湾工研院、欧洲IMEC等机构的模式,以重设备、重工艺、重管理的方式促进技术发展与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胡宏林则强调了对产业人才培养的耐心,他认为对学生进行较早的启蒙教育以及打好数理化基础非常重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