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电商巨头在双12期间聚焦性价比与用户体验,通过特色供给和趣味活动吸引用户,中小商家与特色卖家成为新焦点。尽管大促期待值减弱,但电商大促仍在寻找新的定位和意义,商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开栏语:2024年电商巨头鏖战存量市场,聚焦性价比与用户体验,竞合求变。双12期间,电商平台通过特色供给、趣味活动吸引用户,中小商家与特色卖家成为新焦点。

12月9日晚八点,淘天、京东如期启动“双12”大促。与“双11”主打天猫品牌不同,“双12”更注重淘宝中小商家,通过随机性玩法推送特色商品。尽管今年“双11”已释放大量需求,但“双12”仍是电商大促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作为特定符号的商业价值远超GMV本身。

电商平台在“双12”期间增加玩乐环节,如淘天的“捡宝”游戏,旨在刺激消费热情,连接用户与特色供给。数据显示,“95后”和“00后”消费占比提升,年轻人成为电商大促的重要目标群体。电商平台推出与“宝”关联商品、潮流尖货、超低价品牌正品等,迎合年轻人的消费趋势。

然而,大促期待值减弱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中小商家对“双12”的参与度不高,担心利润被压缩、库存压力增大。部分商家因“双11”销售不及预期,选择放弃“双12”。消费者对于大促的敏感度也在减弱,活动常态化导致需求分散。

尽管如此,电商大促仍在寻找新的定位和意义。电商平台通过业务互通、渠道组合等方式,在存量时代寻找增量机会。商家也在调整经营策略,不再单纯追求大促期间的销售额,而是注重全渠道布局和长线经营。

回顾历史,“双12”曾一度与“双11”齐名,但随着流量红利消退、渠道竞争加剧,“双12”需要重塑定位,如覆盖消费白牌用户、以趣味活动召回用户等。同时,电商巨头也在尝试“拆墙”,引入更多支付方式,拓宽用户基础。

未来,商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不再单纯卷低价,而是转向供应链、品质、内容等多维度竞争。在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商家需要从更具体的场景、人群需求中寻找创新机会,以极致的产品打动用户。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