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商业银行持续加快资本补充节奏,通过发行二永债或增资扩股等方式,满足监管和业务需求。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发行规模占八成,中小银行则通过定增等方式多渠道“补血”。

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加速推进资本补充战略,通过发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简称“二永债”)及增资扩股等多种外源性渠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监管要求和业务运营需求。据券商中国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整理,截至11月末,今年各类银行发行的二永债规模已超过1.58万亿元,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占比高达八成。同时,中小银行则更多依赖增资扩股和定向募股方式,年内已有85家银行增资方案获批,尤以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为多。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资本工具的持续稳定发行,加上近期增量财政政策提及的发行特别国债为国有大行补充资本金,以及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的积极作为,银行业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稳定,这将进一步提升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具体而言,截至11月末,国内各类银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分别达到了9035.5亿元和6801亿元,合计约1.58万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总和。国有大行及股份行作为发行主力,其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分别占年内市场总发行规模的78.7%和80%。然而,与2022年和2023年相比,国有大行在2024年的二永债发行规模有所缩减,而TLAC债则成为新的增长点。

相比之下,城商行和农商行年内发行的二永债规模较小,分别为2306亿元和475.5亿元,占比不足两成。这主要归因于中小银行在盈利能力下降和发行门槛较高的双重压力下,难以通过资本工具有效补充资本。因此,中小银行更多地依赖增资扩股和定向募股等方式进行资本补充。

在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中,定向增发因其筹资成本低、发行条件相对宽松、审批程序便捷等优势,成为较为迅速的选择。据统计,2024年以来,已有85家中小银行通过增资扩股或定向募股的方式进行资本补充,其中农商行、城商行、村镇银行和农信联社分别占比50.6%、22.4%、18.8%和8.2%。这些机构多位于中西部和华北地区,显示出这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在资本补充方面的迫切需求。

此外,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也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创新。自2020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以来,已累计发行超过5000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然而,该专项债的发行带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未来中央新批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限额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资本压力已得到缓解。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国有大行、股份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26%和13.80%,城商行和农商行也分别达到12.86%和13.26%。业内专家建议,应从中小银行实际出发,适当降低发行资本补充工具的门槛和要求,以提升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适用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