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正在为老龄化社会提供解决方案。护理机器人能替代部分护工工作,而脑机接口技术则有望帮助半失能老人通过意念实现行动能力。然而,高昂的研发制造成本和伦理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仍需解决。

早在2012年,科幻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就描绘了一个场景:料理老人日常生活的不再是子女或护工,而是机器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机器人”的概念逐渐走进现实。它们不仅能在老年康复领域发挥作用,还能替代部分护工工作。

鸿海集团正在布局护理机器人,希望整合AI技术解决护理师重复性问题。软银创始人孙正义也对AI机器人充满热情,认为AI医疗时代即将到来。中科民生耐鼎机器人董事长孙元凯表示,借助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能重塑医疗服务效能,满足我国3500万失能老人及更多半失能老人和脑卒中患者的需求。

目前市场上已有机器人能进行按摩、舒缓皮肤压力、协助老人翻身、预防褥疮等,但这些操作仍需人监督。老龄化加剧下,护理人员供不应求,人力成本上升。智能陪伴机器人不仅能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还能进行简单健康监测和提醒。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吕宝粮表示,机器人会成为人类的“情感伙伴”。投资人认为,护理机器人是热门赛道,但考虑到老人护理的谨慎性,机器人“上岗”还需漫长过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家组副组长陈殿生表示,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更大,可能需要10年左右时间才能像保姆一样对老年人提供全方面照护。

除了护理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也在康复领域崭露头角。半失能老人有望通过意念实现行动能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分享了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的案例,患者能通过意念完成简单操作。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洪波表示,脑机接口康复设备使用简单,未来脑卒中患者将成为很大一部分受益人群。

虽然康复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高昂的研发制造成本限制了其普及。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喻洪流表示,护理机器人价格高,很多家庭买不起。借鉴国外经验,一些养老地产开发商打造智慧养老平台,提供以机器人为核心的解决方案;机器人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形成完整闭环商业模式。租赁模式也能缓解价格高昂、接受度低等问题。

康奈尔大学教授丛林表示,创新医疗产品推向市场需政策法规制定部门、企业、行业共同协作,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同时,要关注伦理和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兵表示,AI技术介入凸显老人隐私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控力度。三甲医院老年神经医学专家也表示,亟需开发AI大模型,但数据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