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法规体系不全、体制机制不顺等挑战。欧阳志云建议深化改革,加快制定国家公园法,促进自然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国家公园后续建设需深入探索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实现区域系统平衡和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公园创建与设立程序,国家公园候选区进展各异:部分已完成创建任务待设立,部分正推进创建,还有部分已提出创建申请。这一消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欧阳志云日前撰文透露。

欧阳志云介绍,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到2035年,中国计划在全国建设49个国家公园。目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其余44个尚待设立。他强调,中国将加快国家公园创建设立步伐,目标是在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自2021年首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国家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如藏羚羊增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也大幅增加。同时,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率超过70%。此外,近5万名社区居民被聘为生态管护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然而,国家公园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法规体系不全、体制机制不顺、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晰等。欧阳志云建议,应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保护能力,建立社区发展机制和科技支撑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国家公园法,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感知系统建设,促进各国家公园监测监管平台与国家级平台对接等。

此外,国家公园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如何协同也是一道难题。欧阳志云认为,应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园地联动”的治理格局。同时,建立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自然保护地社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发布的《国家公园绿皮书: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2023~2024)》也指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初见成效,但仍面临生态保护与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问题。报告建议,国家公园后续建设应在保障生态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等,实现区域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图片来源:国家公园风光图,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