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转化与支付体系构建
AI导读: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新药获批数量增加,临床试验活跃,但与美国在源头研发上仍存在差距。需加强源头创新,提高科学转化效率,完善多元化医保支付体系,提升创新药可及性。
自2015年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新药获批数量持续攀升,临床试验活跃,License-out交易频现,创新实力获国际赞誉,跃居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第二梯队前列。
在2024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陈时飞强调源头创新对构建中国创新药可持续发展生态的重要性。国务院常务会议亦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旨在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创新药突破。
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取得系统性进步,本土企业从追随国际药企逐渐转变为竞争者,并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并跑,个别领域甚至开始领跑。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11月底,已有188个国产创新药上市,多家国内企业创新药通过欧美审批,实现海外商业化,对外授权金额超千亿美元。
然而,中国在源头研发上与美国仍存在差距,2021年创新药全球市场,美国占比53%,中国仅占3%。陈时飞指出,需引导基础研究聚焦真实世界未满足需求,加强科学发现与临床需求的衔接。
创新转化方面,陈时飞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存在技术单位与市场需求错位问题,需提高科学转化加速平台和产学研对接机制效率。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陈有海提出,高校、研究机构和药企需通过联合实验室等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发专利技术,形成与欧美竞争的能力。
此外,支付体系亦需完善。创新药研发旨在让患者尽早用上新药,需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宋瑞霖建议建立多元化医保支付体系,提升创新药可及性,在仿制药“用得起”和创新药“用得上”之间实现均衡。
(文章来源:金羊网,图片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