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务院国资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新政策,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解决国资“不敢投”“不愿投”问题,为国有资本“敢投”“愿投”提供支持,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携手发布新政策,旨在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鼓励中央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聚焦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企业投资。该政策直击国资创业投资领域存在的“不敢投”“不愿投”等痛点,赢得了投资界与创业者的广泛赞誉。

  国资创业投资之所以面临“不敢投”“不愿投”的困境,主要源于几个核心堵点。首先,硬科技企业因技术研发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与国资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周期存在不匹配。其次,国资投资评价机制单一,过于强调短期财务表现,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长期战略价值。再者,国资对风险的容忍度较低,而创业投资尤其是早期项目风险较高,导致国资投资谨慎。最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免责机制,使得国资管理者在投资决策时顾虑重重。

  新政策针对上述堵点逐一施策,为国有资本“敢投”“愿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投资周期上,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延长至最长15年,是一般股权投资基金的两倍。投资评价机制方面,政策强调关注基金投资组合整体功能、战略价值及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而非单个项目的短期财务盈亏。风险容忍度上,明确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可合理容忍正常投资风险,并根据投资策略设置容错率,对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基金设置更高容错率。激励和免责机制方面,政策规定,符合基金功能定位和投资策略的项目,即使投资失败、未达预期或存在探索性失误,只要相关人员依法合规、勤勉尽责、无非法利益,可免于问责。

  国资基金的容错与尽职免责机制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多地出台相关细则,为投资人营造更加灵活宽松的环境,有效缓解了“不敢投”的顾虑。据《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机构已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其中近半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国资央企基金作为耐心资本的典范,投资回报压力相对较小,能更专注于支持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关键技术发展。通过延长存续期,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不仅成为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还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长期投资,形成资本集群效应。此外,政策还提出扩大资金供给的解决方案,如吸引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长期资本参与,共同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及新兴领域投资。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优化出资人政策供给,引导中央企业充分利用创业投资基金这一市场化工具,将助力构建更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产业投融资体系,推动中央企业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