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守望者”唐希明:用智慧与坚守书写治沙传奇
AI导读:
宁夏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三十多年来坚守在治沙一线,用智慧和坚守书写治沙传奇。他发明“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研发轻型治沙草方格机,推动中卫市在秋天种树,覆盖面积超73万亩,荣获多项荣誉,并将治沙经验传播到国内外。
“沙漠水城,云天中卫”。宁夏中卫市,这座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城市,近年来以其独特的沙漠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备受瞩目的沙漠旅游胜地。
游客眼中,中卫是瀚海阑干、驼铃悠悠的浪漫之地;而对当地人来说,中卫则承载着昔日黄沙漫卷、日暗风狂的苦涩记忆,以及对破解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问题的长期探索。在这片土地上,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用他的坚守和智慧,书写着一段段治沙传奇。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卫人,唐希明从小就饱尝沙害之苦,他怀揣着绿进沙退的美好愿景,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三十多年来,他不畏严寒酷暑,执着坚守在治沙一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沙漠守望者”。
“我想用林业知识改变家乡环境,构筑祖国北疆绿色屏障,让后代免受沙害之苦。”这是唐希明的坚定信念。他深知,治沙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长期抵抗沙漠化侵袭的实践中,中卫形成了一套“先固后治,固阻结合”的防沙治沙模式。唐希明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巧思,发明了“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成功解决了在沙漠中种树难的问题。这一工具能够将树苗根部直接送入湿沙层,大幅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并迅速推广到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然而,唐希明的治沙之路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深入研究防沙治沙科学方法,不断摸索如何将树种得更快更好,并寻找促进生态平衡的治沙规律。他带领团队研发出轻型治沙草方格机,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他还推动中卫市在秋天种树,充分利用降雨后的沙漠含水量,提高新苗的成活率。
唐希明的治沙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带领团队实施了一大批生态项目,覆盖面积超73万亩。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荣获了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绿色生态工匠、最美林草推广员等称号。他的治沙经验和技术也被广泛传播到内蒙古、甘肃等地,甚至走出国门,为国际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贡献力量。
如今,虽然唐希明已经退休,但他的治沙脚步并未停止。他被返聘回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继续负责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卫片区项目的编制、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他深知,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
“沙漠绿洲”,是唐希明的网络昵称。而他的头像,则是茫茫黄沙中的点点新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治沙事业的执着追求。他表示,将继续把经验传承下去,推动治沙技术和治沙模式的创新,让更多沙漠焕发绿色生机。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