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回归本源,破解难题
AI导读: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课题,面临不均衡、不系统的问题。新时代改革需符合国家战略和教师特点,回归“为了教师的教育评价”本源,以党建引领、教育家精神和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解决传统评价难题,提升评价公正性和价值性。
■吴毅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评价体系的改革被视为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得以健全。然而,当前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仍面临不均衡、不系统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突破难点。
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逻辑既要符合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也要精准把握高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从历史角度看,高校教师评价经历了从“以量补质”到“以量为主”,再到“以质为核”的演变过程。当前,改革需着眼于教育的政治、人民和战略属性,正确处理价值导向、改革目标、第一标准和主要内容以及规范有序与激发活力之间的关系。
在改革实践中,高校教师评价的“小逻辑”同样关键。面对“五唯”顽疾,评价改革需回归“为了教师的教育评价”本源,同时面临目标上的两难考验和操作上的困境。为此,需从政策和实际出发,推进分类评价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
为破解改革难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师评价改革,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组织保障的有效性。通过设定新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救济措施,建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其次,以教育家精神熔铸教师评价改革,让教师成为改革的内生动力,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大学精神等有机融合,激发教师的持续内驱力。
此外,以新质生产力牵引教师评价改革也是关键一环。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行评价体系面临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于高校教师评价中,有助于解决传统评价中的难题,提升评价的公正性和价值性。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搜集整理教师的育人全周期数据,进行科学评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估量教师代表作的学术影响力,避免单一的数量化评价。
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流程,重视教育伦理、科技伦理以及隐私保护和数据脱敏等问题,实现高校教师评价的良治、善治。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