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风格崛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AI导读:
“新中式”风格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桥梁。近年来,“新中式”在各大时装周上闪耀,展现出强大的叙事与整合能力,成为备受瞩目的商业概念与文化潮流。
“新中式”融合了传统文化要素、现代时装设计及新型传播手段,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桥梁,展现出强大的叙事与整合能力。
■董倩 强荧
近年来,“新中式”风格从小众领域迅速崛起,不仅在流量和销量上实现了“破圈”,更成为备受瞩目的商业概念与文化潮流。从2024秋冬上海时装周到2025春夏上海国际时装周,“新中式”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于各大秀场和展厅,中式多元意象、材质与工艺在形与意、中与西、文与质之间自由穿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创新的完美结合。
从时尚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新中式”美学的流行化与商业化并非偶然现象。它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次“双向奔赴”,也是设计师、供应链、买手、网络平台、明星达人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社会的皮肤”,人们的着装时尚不仅受到经济、审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更承载着表达群体归属、建构身份认同的功能,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着装实践经历了从国家主导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自由选择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日益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然而,“新中式”的出现,却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特质与中式美学先导性互动演化的结果,更是“国潮”爆发后的必然产物。在“国潮”的推动下,“新中式”完成了初步的市场培育和文化氛围营造,为成为潮流与趋势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基础。
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新中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们眼界开阔、理性务实,对溢价较高的海外奢侈品牌和快消品牌愈发“祛魅”。而“新中式”则以其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风尚的独特魅力,成为“Z世代”表达自我身份的重要载体。这既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和品牌崛起,也反映了中式美学所带来的情感慰藉。
与西方国家一度流行的“中国风”相比,“新中式”不仅折射出中国人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心态转变,更涉及谁来书写、定义“中国之美”的时尚话语权问题。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再创造,将符号拼贴的流行趋势提升为对设计风格的思考,其外延也更具延展性,从服饰、美妆、食养、文旅等领域拓展到广义的生活风尚。
在新形势下,上海正着力打造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为“新中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时尚风向标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推动“新中式”的进一步发展,上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其“转译”能力。首先,要挖掘文化内涵,促进跨界合作,积极调动博物馆、学术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提高东方美学的知名度。其次,要借力“首发经济”,开设线下门店,激发“新中式”线下消费潜能,打造强势品牌。同时,还要制定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最后,要展示东方美学,致力街区营造,将“新中式”的美学风格与城市街区空间产生更加深入、持久的联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新中式”不仅将助力上海打造更鲜明的城市IP和成为时尚出品地、潮流集聚地、创新策源地、消费引领地,更将推动中华文化的日常化、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使之成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时尚趋势。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