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连发重磅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政策新动向
AI导读:
新华社近日发布两篇重磅文章,分别阐述了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规划,强调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调整创造优质的货币金融环境。
新华社近日连发两篇重磅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政策走向。
货币政策新动向
12月7日晚间,新华社发布文章《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五》。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国人民银行对未来货币政策的规划:
——目标体系方面,央行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并更加强调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
——执行机制方面,央行将持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并逐步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增加国债买卖。
——传导机制方面,央行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确保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文章强调,未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调整创造优质的货币金融环境。
财政政策展望
在此之前,12月6日晚间,新华社已发布另一篇针对财政政策的文章——《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四》。文章指出,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之年,海内外普遍关注中国在推进化债工作的同时,未来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
通过国际比较,文章指出我国政府杠杆率明显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中央财政仍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形成了大量有效资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是偿债资金的重要来源。
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赤字率是核心关键。他建议赤字率应设在3.5%以上乃至4.0%,以发挥其在市场认知和叙事体系中的“信号传递”作用,稳定预期并提振资本市场。
罗志恒还指出,为实现2025年经济增速“双5”目标(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达到5%),需要采取大力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改革释放微观主体积极性,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安全感。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则预计,2025年政策总基调将更加扩张、积极和给力,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立场,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同时,财政政策方面,赤字率有望达史上最高,一般赤字率预计在3.5%~4%之间或以上,扩大专项债和特别国债规模。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内容有删减,以实际发布为准。)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